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9版
全媒体时代乡村振兴的成就、挑战与优化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注人民精神世界需求,努力把发展成果转化为生活品质,促使农民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物质条件得到改善,个人素养品质得到提升。同时,农民也积极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前途相贯通,积极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全媒体时代乡村振兴面临挑战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应用为乡村振兴战略带来机遇,促进农产品宣传,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全媒体时代农村建设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农民畏惧媒体、不恰当使用媒体,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存在偏差,城乡人才分布不均。
  (一)农民思想具有根深蒂固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农民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思想长期受到农村“老一辈”的影响,对新鲜事物及高技术产品抱有畏惧心理和怀疑态度,不能正确认识新鲜事物中所蕴含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
  农民传统思想具有相对顽固性。自古以来我国以农耕为主,形成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农民在长期耕作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耕作经验,拥有较富足的生活保障,形成了“舒适圈层”,这也导致人员流动性减弱,形成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
  长期形成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产模式促使广大农民依旧保留原有状态,不易改变,进一步影响着全媒体时代的我们。在农村,农民普遍畏惧网络,不会利用高科技进行生产、销售;还有农民因为资金、家庭地位等原因不易做出改变,必须按照传统模式生产生活;少数人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实现了农村中的“部分富裕”,随后转入城市发展,这些都是影响农村建设、发展的现实性因素。
  (二)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矛盾
  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健全、不充分导致农村空心化严重,制约农村经济持续性发展。为更好促进乡村振兴需要精准制定方针政策,加强顶层设计,准确认识农村实际发展情况,明晰农村为什么需要建设、哪里需要建设及如何建设。
  全媒体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顶层设计不能实际、全面地认识乡村问题,缺乏整体利益认知,一味博取流量,企图实现“网红效应”,甚至出现媒体泛娱乐化现象,无法制定出符合乡村实际发展需要的方针政策。同时,顶层设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实施不当、用力过大的现象,未能真正落实。
  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之间需调节好、协商好。按照顶层设计发展社会模式,减少二者间分层、偏差。政策制定应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符合农村真实发展的需要,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村,处理好区域之间、部门之间、乡村带头人同广大农民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到正确制定、精准实施政策,务必按照“设计”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城乡人才分布不均
  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出现显著变化,即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积极寻求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然而,中老年人在年龄、体质、技能方面缺少比较优势,选择继续留在农村耕种,形成了一种“半工半耕”的家庭结构,对农村乃至当代中国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进入红利期,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而选择留在农村继续耕作生产的劳动力大幅减少,再次拉大城乡之间差距。然而,对于刚步入全媒体时代的农村来说,在建设过程中缺少技术人才、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并不能充分利用媒体发展农村、振兴乡村。同时,乡村振兴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进程,光靠农民发挥作用远远不够,需要联合多元主体,特别要重视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目前农村组织形态尚未激活集体和农户两大主体,不能实现全方面、多主体的振兴乡村。
  全媒体时代乡村振兴优化推进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需要高度重视媒体作用,把握住机遇,应对好挑战,在危机中育良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国家层面:正向引导与政策支持
  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一系列方针政策,赋予农村建设新定位,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党在新时代的“三农”政策界定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兴旺产业、拓宽就业,打造幸福新农村。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媒体平台的完善,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媒体促进文化传播、民心沟通、社会进步,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媒体宣传主流意识,打击虚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