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9版
乡村振兴视域下构筑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困境、伦理意蕴与实践路径
台,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发布一些民俗文化活动,本土文化艺术展览等内容。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到农村文化。
  最重要的是,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助于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营造出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乡村氛围,拉近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生态:提升居住幸福感
  健康的生态环境可以为乡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而良好的人居环境可以提升农民的居住幸福感。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打造绿色乡村生态不仅仅是生态保护的问题,更反映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后代的责任。同时,绿色宜居乡村的建设更需要加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的健康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乡村的自然资源丰富,但也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如过度开发、污染等。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10]打造绿色乡村生态不仅意味着保护生态系统,更是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对后代子孙的责任。只有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才能为未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外,良好的农村生态也需要村委会等各方协同努力,对乡村污染行为例如焚烧秸秆、小作坊污染排放及时制止。宣传构建文明绿色乡村,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因此,打造绿色的乡村生态是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对自然和后代的责任,也是对乡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的保障。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生态保护构建繁荣和谐美丽的宜居乡村。
  (四)民生:关注生活保障与文明建设
  实现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更要注重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完善,保障每个人都不会因病、因学、因灾等原因而陷入困境。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让每个乡村居民都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更好的生活品质至关重要。这包括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优质的教育资源、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以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福利。同时,还需要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除了物质生活的保障外,乡风文明建设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灵魂和保障。[11]近些年,随处可见家家户户墙外有一些宣传图画、宣传标语等。通过强化乡风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可以提升乡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明乡风。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居民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文会、吴明、于欢等:《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效能助力全面乡村振兴》,载《河北农业》,2024(02):14-17页。
  [2]王丹、陈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助推我国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与价值创新》,载《高校图书馆工作》,2023,43(05):55-63页。
  [3]鲁明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分析》,载《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02):93-95页。
  [4]李心悦、杨艳:《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解释与路径选择》,载《现代农业研究》,2023,29(12):40-43页。
  [5]郭鹏坤:《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路径研究》,载《山西农经》,2024(03):60-62+66页。
  [6]张紫茹、张海燕:《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研究》,载《智慧农业导刊》,2024,4(06):193-196页。
  [7]姜珂:《乡村振兴视域下构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伦理意蕴与实践路径》,载《伦理学研究》,2022(06):8-15页。
  [8]黄承伟:《“国之大者”视野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点与方向》,载《社会科学动态》,2024(02):29-34页。
  [9]李杨、吴一炜、安永军:《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可视化研究》,载《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1(02):35-45页。
  [10]孙于麟:《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载《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0):128-131页。
  [11]郭雯姝、张慎霞:《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载《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1):8-14页。
  作者简介
  张梦雨 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汪晓莺 东华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