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7版
胡杨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李文梦 张付新
◎兵团高校思政研究项目“新疆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研究”(项目编号:BTSZ20231105)
  胡杨精神是兵团人、塔大人在屯垦戍边伟大实践和艰苦卓绝办学实践中孕育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要深刻认识继承和发扬胡杨精神对于乡村振兴的思想教育、经济助推、精神传承等多重价值,把胡杨精神的深刻内涵融入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全过程、全方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价值引领。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胡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兵团人民进行伟大实践产生的理论成果和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意蕴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深入挖掘胡杨精神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实现二者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深刻把握胡杨精神的基本内涵
  胡杨精神的核心要义被概括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其内蕴的鲜明精神特质和实践特色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以及南泥湾精神和抗大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在边疆的丰富与延展。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胡杨精神的基本内涵,把胡杨精神的精神品质内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一)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艰苦奋斗精神
  老一辈兵团人面对经济十分落后、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困局,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开荒种地、兴办工业、治沙治碱、植树造林,在沉睡千年的亘古荒原上创造了“塞外江南”的人间奇迹,为党和国家的屯垦戍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塔里木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种精神作为塔大师生奋勇向前的强大动能,激励着艰苦岁月中的人们积极进取、顽强斗争。时代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永恒不变。站在乡村振兴新的历史节点,要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3]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笃定前行、奋力拼搏,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
  (二)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自强不息精神
  自强不息展现了胡杨精神的意志品质。人们常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来称赞胡杨在最恶劣、最艰苦的环境中展现出来的坚毅品质。艰难的环境摧不垮胡杨,越是艰苦的地方,胡杨越是生长茂盛,正是胡杨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奉献边疆。自强不息成为塔里木大学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鞭策塔大人不断开拓进取。[4]塔里木大学始终秉承“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校训,将区位劣势变成办学优势,完成了从农业院校到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的跨越,展现了教育戍边的职责和使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未来,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要从“自强不息”里探寻前进的精神力量,保持昂扬奋发、锐意进取的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