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7版
公园城市: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建设的路径探讨
郑 博
    绿色生态是公园城市发展的底色和基础

◎2023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龙泉驿案例’研究”(项目编号:2023CZ153)
  公园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新理念,也是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的深切回应。生态文明时代的公园城市建设,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相关论述为基本遵循,以厚植生态本底、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多元治理为实践进路,将生态理念融入新时代宜居宜业城市建设之中,为探索山水人城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提供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自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以来,生态文明时代的公园城市建设开始成为政府、学界和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修饰语的互换调整,体现的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指出,“公园城市,是指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开辟未来城市发展新境界、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和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2]这一界定不只是对公园城市形态的外在描绘,更不局限于“城市公园”的基本内涵,而是从公共、生态、生活、生产和治理四个层面着手,既从广义上论述城市治理观念和发展途径的转变,又强调城市生态基底的保护提升、城市生态空间的布局优化,从多个维度满足市民对城市建设的多元需求,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新时代城市建设范式指向。
  生态筑基:以厚植生态本底为基础,打造自然人文共生的城市底色
  绿色生态是公园城市发展的底色和基础。公园城市作为生态文明的城市表现形态,代表着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探索方向,是以绿色价值理念为引领,将“打造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作为载体的新时代城市建设新范式。
  (一)全面实施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
  建设公园城市要把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放在首位。在生态保护方面,划定绿线和生态控制线,依法加大对城市各级绿地管控和保护的力度,避免城市规划建设对生态廊道、山体和湿地等非法侵占,确保生态空间的系统性和连通性。在生态修复方面,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相结合,对城市内被损害的山体、水体和废弃地等进行恢复和重建。对生态修复效果好且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土地,可优先改造为城市公园、遗址公园、郊野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二)构建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园体系
  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园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必备要素和公共空间,是城市永续发展的基础。布局建设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园,“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