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0版
公园城市: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建设的路径探讨
题中之义。进一步打破城乡藩篱,以城乡融合发展单元为单位,立足主导产业特征和人群需求,统筹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塑造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交往、消费、游憩等多元生活场景。挖掘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开办农家乐、民宿、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等新消费需求,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农民增收渠道。
  多元共生:以推进多元治理为保障,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
  作为超大特大城市转型的新探索,公园城市治理是对城市治理历史的超越,强调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治理网络关系,通过多元、平等、协商、共赢方式实现良治善治,进而实现高水平多元共治目标。“公园城市的现代治理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深化,形成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12]
  (一)建立可持续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
  公园城市以建立可持续的市场化资源配置为治理动力。市场主体方面,在政府积极的低碳消费政策及行为示范引领下,企业生产符合公园城市特色的生态产品,社会团体充分发挥推动低碳消费的积极价值,个人以良好消费行为积极参与公园城市低碳发展。产业格局方面,以生态为驱动,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强化产业支撑作用,推动空间、交通、能源结构协同发展。价值转化方面,重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形成以特色生态产品和生态消费场景为支撑的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态要素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同时,放宽公园城市建设和运营限制,有效引导全社会预期,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效结合,进一步激活企业活力。
  (二)健全完善公园城市的生态良法体系
  公园城市以健全完善的生态良法体系为治理保障。注重科学立法,充分考虑公园城市特点和市民诉求,建立和完善法律规范体系,丰富公园城市法治供给。严格执法监督,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发挥法律的约束作用,护航公园城市生态保护。健全司法职能,确保各项法律规定从“纸面走入生活”,各项权利从“制度走向现实”。普及守法教育,进行生态文明和法律知识宣传、道德培养及行为引导,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共同维护城市秩序和法律尊严。
  (三)探索多场景互联互动智慧治理方式
  公园城市以智慧治理为生态文明时代城市治理的主要方式。一方面,将新兴技术作为公园城市智慧治理的驱动要素。通过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物联网负责数据采集、云计算进行数据处理、移动互联网承担数据传输、人工智能应用于生态环境感知,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多维度投射场景应用,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构建公园城市智慧治理新模式。另一方面,将应用场景作为公园城市智慧治理的重要载体。通过智慧手段打造多场景互联互动的有机生命体,完善城市智慧运行管理平台,聚焦智慧生产、智慧生活、智慧消费等实际场景,打造新时代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生命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371页。
  [2]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https://www.sohu.com/a/481698407_355475,2024-7-10。
  [3]《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https://www.gov.cn/xinwen/2016-01/26/content_5036419.htm,2024-7-10。
  [4]潘家华、姚凯主编:《公园城市发展报告(2021)——迈向碳中和的城市解决方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19页。
  [5][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37+114页。
  [6]谢正义:《公园城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76页。
  [7]唐波、李建伟:《“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市公园建设要求》,载《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023(8):10页。
  [9][10]潘家华、陈蛇主编:《公园城市发展报告(2020)——发展新范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28-129页。
  [11][12]潘家华、廖茂林等:《公园城市发展范式: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132+106页。
  作者简介
  郑 博 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党校高级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