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9版
公园城市: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建设的路径探讨
  (三)凸显传承历史文化特色的载体功能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内在使命。“文化是城市的灵魂。”[8]公园绿地景观可以为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提供展示载体,是承载城市文化记忆和气质底蕴的注脚。系统梳理城市文化脉络与特色资源,构建城市公园文化展示体系和街巷游憩体系,营造历史文化空间氛围;整合城市公园、绿道、绿地等空间资源,有机融入历史、文化、艺术、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等城市文化,增强市民在游园过程中的文化体验和绿色获得感;保护好历史文化和历史名园,弘扬中国优秀园林文化。
  美丽引领:以发展绿色经济为动力,构建绿色低碳城市产业生态圈
  产业绿色低碳化是公园城市宜业的重要表征。“构建城市产业生态圈,既是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为城市经济增加竞争力、为生态环境减少破坏力的必由之路。”[9]具体来讲,就是以发展绿色经济为动力牵引,以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为主要目标,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产生活各方面,自觉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倡导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绿色生活方式。
  (一)塑造自然与城市联动的协同发展单元
  构建生态、生活、生产的融合空间是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旨归。实践表明,促使城市形态扩张的重要因素就是产业布局的拓宽与调整。建立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和居住社区联动的弹性协同发展单元极为重要。优化城市土地、产业、基础设施等要素配置,将城市内短路径交通出行目标作为指导,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实现城市整体功能协同。调整产业结构,在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及最大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融合“公园+”的第三产业比重;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现有环保产业的生产效率。
  (二)拓展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新格局
  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完善关联产业载体建设能够为构建公园城市产业生态圈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推进产业绿色化。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对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和全面管理;扶持节能减排技术和环保产业发展,提高区域环保产业的污染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产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实现绿色产业化。以新经济引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森林培育、生物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循环绿色经济,把城市的生态生产力、生态效益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三)营造建立健全城市产业生态圈的环境
  “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治理城市污染至少经历了30到50年的奋斗。”[10]城市的绿色变革与转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市民、企业、政府各主体长期共同奋斗。一方面,在城市空间优化布局、人口资源合理分布、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环境交通综合治理等方面综合施策,营造公园城市产业生态圈硬件环境。另一方面,探索建立“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全面参与模式,共同营造公园城市产业生态圈良好环境。
  城乡并举: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关键,营造城乡协调发展的生态空间
  “公园城市不仅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更是生态文明时代实现城乡融合、和谐发展的新模式。”[11]公园城市理念指导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旨在构建城乡协调的绿色生态发展空间及和谐繁荣的社会文化空间,彰显乡村特色文化和景观风貌,在建设公园化美丽乡村的同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版”生态文明发展目标。
  (一)完善乡村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
  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必须依赖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机制。用好用活自然资源、财税、金融等政策,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系统整治修复和配套设施建设。明确乡村原生态产品归属,以确权、核算及保护为导向,选准乡村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重点方向,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支撑应用体系。
  (二)重视对乡村空间形态的美学塑造
  推进全域景观化,建设具有“宜居、宜业、宜游”特点的现代乡村。场景营造方面,尽可能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修复既有生态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挖掘乡村丰富的场景创造潜力,并与现代农业、旅游业、文创产业等多种产业融合,探索多元化经济价值实现路径。绿道体系方面,发挥绿道的串联功能,将散落分布的农业园区、景区、郊野公园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打造引人入胜的“景区”系统。
  (三)塑造乡村地区多元生活场景
  满足城乡居民的多元需求是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