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3版
文旅融合视角下海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研究
于 利
    盐城因盐而得名,因盐而兴盛。

◎2024年度盐城市社科基金项目“文旅融合视角下盐城海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4skC124)
◎2023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与突破路径”(项目编号:2023SJSZ1154)
◎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2024年立项课题“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研究——以盐城海盐文化为例”(项目编号:2MKS202406)
  盐城地名、盐民风俗、盐民谚语等折射出历史悠久的海盐文化。海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宝贵的精神力量。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全面做好海盐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推进海盐文化与文旅融合、与文创产品结合、与康养契合、与数字化发展联合,成为推进海盐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动能。

  千年盐城,因盐而生,因盐而兴。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盐城一直是两淮海盐的生产中心,这里的一切都打上“盐”的烙印,散发着浓郁的“盐卤”味。盐城地名、盐民风俗、盐民谚语这些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是盐城珍贵的文化记忆,彰显着海盐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
  历史悠久的盐城海盐文化
  (一)盐城地名
  盐城,因“盐”得名。如今,盐城的地名中仍保留“灶”“场”“仓”“滩”“垛”“团”“圩”“荡”“丿”等与盐业生产、盐业管理相关的名称。白驹、草堰、富安、丁溪、东台、安丰等集镇在历史上是远近闻名的盐场,各盐场为了运盐方便,兴修水利,开河修堤,串通各个盐场,串场河也因此成为盐城的“母亲河”。
  地名是海盐文化鲜活的地域符号,也是研究海盐文化的活化石。“灶”是灶民煎盐的工具,明清时,“灶”是盐区基本的生产单位,盐民也被称为“灶户”。盐城境内以“灶”命名的乡镇有头灶、三灶、四灶、六灶、包灶、张灶、沈灶等。“团”是盐的生产组织形式,为防止百姓私自煎盐而“聚团煎烧”,以便相互监督。盐城境内以“团”命名的地名主要分布在东台和大丰,如东台的中心团、杨家团、正团、新团等,大丰的东团、西团、南团、北团等。“丿”是盐民煮盐的重要生产工具。因操作方便,省草省时,“丿”在两淮地区得以普遍使用。如今,盐城地名中含有“丿”的乡镇有曹丿、华丿、陈丿、潘丿等。此外,还有一些自然村落也是以“丿”命名。
  (二)盐民风俗
  盐民风俗深刻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盐民风俗传承了中华民族不畏艰辛、勇于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塑造了盐民豁达豪爽、团结协作的生活态度。盐民在与自然和命运的抗争中,孕育出独特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盐城海盐文化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