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探索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现了四川省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巴蜀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项目“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模态译介研究”(项目编号:2023YB27)
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对非遗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四川非遗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现状,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更精准地审视和定位四川非遗外宣翻译人才规格,探索如何借助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寻求非遗文化与外语类专业学科的多方融合,并通过丰富培养途径、创新培养模式、拓宽培养层次等路径,培养服务国家和民族发展战略的复合型、应用型非遗外宣翻译人才。
四川省作为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现了四川省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网显示,截至2023年4月,“四川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8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1132项,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5人、省级1062人,四川省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完善,非遗整体性保护格局已初步形成”。[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文章称“自2007年首届非遗节举办以来,成都国际非遗节已累计举办2000余场活动,邀请了9000多个非遗项目参展、600余支表演队伍参演,吸引了130多个国家(地区)和非政府组织的近6万名代表和2000多万市民游客现场参与,成为国内外积极关注的一项国际非遗盛会。”[2]截至2023年,成都已举办八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每两年一次的非遗盛会,使成都非遗节成为了沟通四川非遗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桥梁。在四川非遗逐渐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对非遗外宣领域所需要的外语人才的培养问题值得高校外语教育进行规划布局和重新思考。
四川非遗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四川省从事非遗外宣翻译的工作者主要来自各高校外语院系毕业生,对非遗文化专业知识领域掌握不够,且翻译人才的类别比较单一,多数为口笔译人员,缺乏对翻译外宣领域的写作、编辑、审校、术语专家等语言服务人才。非遗文化外宣翻译专业性人才的短缺导致目前非遗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不够、外宣翻译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
(一)缺乏相关学科建设
目前学界对于外宣翻译的研究历史比较短,“外宣翻译边界模糊,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3]“高校对于外宣翻译的学科建设的思考还比较滞后”,[4]高校的专业翻译人才培养过于宽泛,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非遗的外宣翻译需要具有与非遗知识相关的人文素养、政治素养和翻译能力、传播能力等复合型人才, 但目前四川省所有高校的外语院系中没有专门的传统文化外宣或非遗外
◎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巴蜀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项目“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模态译介研究”(项目编号:2023YB27)
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对非遗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四川非遗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现状,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更精准地审视和定位四川非遗外宣翻译人才规格,探索如何借助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寻求非遗文化与外语类专业学科的多方融合,并通过丰富培养途径、创新培养模式、拓宽培养层次等路径,培养服务国家和民族发展战略的复合型、应用型非遗外宣翻译人才。
四川省作为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现了四川省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网显示,截至2023年4月,“四川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8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1132项,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5人、省级1062人,四川省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完善,非遗整体性保护格局已初步形成”。[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文章称“自2007年首届非遗节举办以来,成都国际非遗节已累计举办2000余场活动,邀请了9000多个非遗项目参展、600余支表演队伍参演,吸引了130多个国家(地区)和非政府组织的近6万名代表和2000多万市民游客现场参与,成为国内外积极关注的一项国际非遗盛会。”[2]截至2023年,成都已举办八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每两年一次的非遗盛会,使成都非遗节成为了沟通四川非遗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桥梁。在四川非遗逐渐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对非遗外宣领域所需要的外语人才的培养问题值得高校外语教育进行规划布局和重新思考。
四川非遗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四川省从事非遗外宣翻译的工作者主要来自各高校外语院系毕业生,对非遗文化专业知识领域掌握不够,且翻译人才的类别比较单一,多数为口笔译人员,缺乏对翻译外宣领域的写作、编辑、审校、术语专家等语言服务人才。非遗文化外宣翻译专业性人才的短缺导致目前非遗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不够、外宣翻译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
(一)缺乏相关学科建设
目前学界对于外宣翻译的研究历史比较短,“外宣翻译边界模糊,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3]“高校对于外宣翻译的学科建设的思考还比较滞后”,[4]高校的专业翻译人才培养过于宽泛,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非遗的外宣翻译需要具有与非遗知识相关的人文素养、政治素养和翻译能力、传播能力等复合型人才, 但目前四川省所有高校的外语院系中没有专门的传统文化外宣或非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