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7版
生态文明视域下小学思政课环保主题的教学改革
    基于现实生活的环保教育,能让学生对环保素养形成清晰、全面、深度的认识,促进学生践行“美好中国”核心理念。

境和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情境,循序渐进地进行环保素养方面的教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选用具有时代特征的鲜活内容,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能增强环保素养教育的生动性、趣味性、实用性,让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基于现实生活的环保教育,能让学生对环保素养形成清晰、全面、深度的认识,促进学生践行“美好中国”核心理念,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意识、清晰的环保认知和高尚的人文素养的育人目标。
  寓理于情巧建构,助力环保情感再形成
  小学思政课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体验美好的道德情感。情感需要建立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立足于生活,着眼于认知和情感的培养,课堂中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单一的道理情感化。寓理于情、理情交织、智情互生,使学习过程历经情感的生成、体验和升华。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环保素养的教育要根据教材内容倾向、素养目标导向、学业质量要求采取不同的策略,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建构形成。
  以《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低碳生活每一天》这一课为例,课堂中创设真实的情境,将“地球妈妈发烧了”这一话题转化为视频影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体验,通过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感受全球气候变暖、了解气候变暖后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未来的影响,此时学生产生情感上的碳排放焦虑,教师再作以适时引导,让孩子们心中的“环保”小苗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同时再“添把火、助个力”,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课前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课堂内化汇报交流,课后进行“家庭一日碳排放统计表”相关实践作业。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情感投入,孩子们的“环保”认知进一步内化,情感进一步同频,逐步懂得只有从自身做起减少碳排放,参与环保活动,才能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更加美好,逐渐形成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良好循环,作为社会主义小公民所肩负的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使命。
  情感是一节道德与法治课的内涵,学生是否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是外化于行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环保素养,必须让课堂有“情感饱和度”,激发学生对环保的认同感、自觉性,感受到环境保护与自己息息相关,将个人的环保意识形成并融入到美好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深度学习再聚焦,强化环保意识塑型
  从一般意义上分析,情感是感性的,意志是理性的,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意识是需要一个有效途径的。深度学习正是一个历经思考、分析、判断、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