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8版
生态文明视域下小学思政课环保主题的教学改革
学习过程,基于深度学习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环保单元”教学,引导学生将“环保教育”向上的情感转化为意志和动力,将一些负面、悲观的情感转化为理性的认知,形成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态环保观念。
  深度学习是基于理解的学习、基于情感共鸣的学习,教师备课时要预估学生可能会在某个知识爬坡的过程中有障碍,提前考虑到应对措施并及时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跨越困难。客观地说,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仍存在“照本宣讲式”“填鸭灌输式”等被动学习方式,个别教师错误认为学生单纯记住了环保教育内容就获得了环保素养的发展。试问,学生感受不到课堂趣味,环保素养的培养从何谈起?
  “环保问题不仅是科技问题,更是生活样态的问题。”绿色环保生活样态的构建基于学生环保素养形成,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当前“环保”现状,能够反思自己日常行为并做出准确判断时,才能将环保理念真正入脑入心,才能够逐渐养成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例如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第一部分“从‘白色污染’说起”这一框题,意在引领学生有意识去发现生活中环保问题——例如我们身边常见的“塑料袋”,它的利与弊。立足生活实际,塑料袋有“小巧便携、方便好用”的特点,同时存在“难以降解”的致命性问题。教师要有效利用和拓展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与辨析。孩子们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发现环保问题、深入探究、辩证看待。通过“辩论赛”等活动形式学会辩证看待“塑料袋”问题,作出正确判断,自觉发出“减塑”倡议,同时积极探索“减塑”策略。
   真实生活再回归,推进环保教育知行合一
  从儿童道德品德内化的角度看,受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和同伴的影响,大多数孩子在环保礼仪行为与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都需要经历反复强化阶段。环保认知的形成、情感和意识的落地,必须依托于现实生活,在环保实践中检验教育成果。学生的环保素养形成,要从身边的生活入手,从常规行为养成做起,着眼于具体小事,在细节中见品质。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环保”实践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带领孩子们在道德规范的理论知识下去摸索实践,还要再回头,观察实践活动后新的感悟和变化,这样更利于检视环保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生态文明理论只有走向了生活才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四年级上册“减少垃圾,变废为宝”一课时,教师先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产物——各类垃圾也在日益暴增,天蓝地绿水清离人类越来越远。通过一段震撼人心的视频揭开了“垃圾山”背后的故事,教育学生为了未来生存需要的健康绿色生活环境,环保问题必须正视。为了完成写在绿水青山之间的“生态文明答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参与环保践行活动,本课可组织“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实践作业。实践作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课内外衔接。课堂精心准备的“垃圾回家”电脑游戏和实物教具,通过动手操作,在孩子们演练的过程中形象地了解了垃圾分类的步骤、明确了垃圾分类重要性,学会了一些分类小妙招。课后的“从我做起”实践环节更是让孩子们激动不已,孩子们自己设计家庭分类垃圾桶,主动为家庭垃圾分类、投放并做好记录,定期到老师处领取“垃圾分类小标兵”徽章。学生通过实践作业进一步养成不乱扔垃圾、垃圾科学分类、废物想方设法再利用的环保素养,强化美好生活,从垃圾分类开始的理念。
  聚焦“环保”主题,是结合当前“美丽中国建设”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时期党的建设抓手确定的研究方向。强化增强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必须从小抓起,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是不可错失的教育契机,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环保”教育实践研究将为厚植生态本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载《人大建设》,2023(09):3页。
  [2]潘碧灵:《评论:以高水平环境保护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载《人民政协报》,2023-08-05(03)。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载《求是》,2020(17)。
  [4]《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编写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
  贾 娟 西安市雁塔区第五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