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2版
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立意、要点与路径
    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要坚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原则,依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服务大局,为国家和教育发展提供助力。

域,提升对俄、对东北亚地区的交流合作水平,以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为基础,扩大开放范围,拓展开放渠道,提升开放质量。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积极主动地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有助于建立起中外教育交流、文化交流、价值交流友好合作平台,增强国际社会理解与包容,提升中外民间沟通质量。因此,要以服务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目标要求出发,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与水平,发挥高等教育优势,发挥东北地区优势,使高等教育成为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的前沿要地,提升服务国家对外战略的能力,增强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创新的活力。
  (二)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
  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深耕,意味着战略眼光要更深远,价值立意要更深刻,更是为了追求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2]要和国家发展目标深度结合,和区域发展形势高度一致。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竭泽而渔式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反而会对区域经济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教育领域的突破与深耕更要遵循这一原则。东北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动力强劲的发展,势必要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深度结合,要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对于新时代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高等教育也要坚持以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赋能提速为目标,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吸引力度上下真功夫、下苦功夫,切实推进人才培养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缓解人才流失问题,充分把握向北开放新高地的新机遇,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优质交流平台。
  (三)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新征程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与道路。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要以此为依据,实现对传统教育的超越,面向2035的远景蓝图,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方式、体系、制度等全过程全方位的转变。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新征程,要着眼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质量人才。在这一过程中,高等院校要明确自身使命担当,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针对自身学科特色与资源优势,对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实现特色发展。
  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的核心要点
  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要坚持以高校为媒介,积极推进跨区域、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增强高校师生对不同国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周边地区国家民众对我国文化的认可度。通过高等院校搭建平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实现互信互助。
  (一)发挥高校国际合作主体作用,健全育人体系
  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要坚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原则,依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为国家和教育发展提供助力。在这一过程中,高等院校不是简单的政策落实者,要积极成为国际合作的主导力量,高校作为国家合作的主体平台,要充分发挥作用,做对外开放的领航人和探路者,积极在多方面、各领域探索合作形式,根据高校自身优势及学生发展需要,大力开展对外交流与留学生培养工作,加强交流互鉴,积极汲取国际高水平院校的教育经验。高等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多重意义。其一,有助于高等院校学习国家高水平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领域,通过师生之间的国际对话交流,都能更好地了解如何培养高水平人才,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做到为我所用。其二,有助于高等院校之间的跨文化交流,通过与不同国家的师生进行对话,既是学习优秀文化的过程,也是将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的必然路径,有助于扩大文化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聚焦落实高等教育重点任务,加快高水平国际化紧缺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1]人才强国是国家和民族长久发展的深远之计,是事关前途命运的重点任务。要将人才培养与地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