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3版
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立意、要点与路径
大局相结合,依托国家教育援助和支持,根据地方传统优势及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聚焦落实区域发展重点任务,在高等教育领域精准发力。锚定国家发展高需求领域,特别是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力求突破“卡脖子”难题,在前沿科技领域摆脱发展桎梏。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机遇、乘势而上。”[3]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要想在前沿领域引领潮头,人才培养问题将会是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不仅要看开放程度,更重要的是开放深度,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高水平和高质量升级发展,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需求。
  (三)发挥高等院校国际传播优势,推进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平台的建设不仅要依托于本校力量,更要积极争取国家和所在地区支持,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协同式发展合力。以此为基础的国际合作平台建设,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交流氛围,各方良性互动的交流模式,使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更加完善。相比较于中小学院校,高等院校学生年龄更具交流优势,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相比较于其他社会团体,高等院校在人员构成上更为合理,交流氛围营造上更为轻松,交流领域上更为学术化、更具前沿性。东北地区高等院校要借助地域特色,发挥传统优势,积极争当高等教育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不惧改革与创新道路上的困难,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使命。因此,高等院校要积极发挥作用,依托自身优势,创新对外交流人才培养模式、方法及路径,运用个体化、团队化、学科化的方式展开对话交流,围绕国际化高端人才培养与建设搭建平台。
  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的战略路径
  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既是教育改革道路上的受益者,也将是教育改革的助燃剂。高等教育向北开放在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实现更大范围的开放,拓展更宽路径的开放,推动更深层级的开放,不断夯实高等教育改革基础,丰富高等教育改革成果,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一)立足高等教育特点,增强教育新高地吸引力
  提升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至关重要,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高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要完善平台建设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打造高校学生由内而外、由心向行、由学到用的对外开放模式。高等教育向北开放自身就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因此高校在平台建构过程中,要重点将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一方面,不能将平台教学内容刻板化,千篇一律,使本应生动、积极、活跃的交流活动变为模式化、僵化的汇报。特别是平台建设中一些讲座、课程的设置,每轮次交流都采用同一套模板、同样的内容,常年不做修改,甚至完全是粘贴某些书籍上的内容,讲授方式枯燥,态度敷衍,使本来兴趣盎然的交流活动变得乏味,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严重影响实际交流效果。教育新高地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平台资源,不断提升对热点问题的敏锐度和剖析能力,将理论知识宣讲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重视现实问题,引导参与交流的国内外学生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不能为了求“新”而背离教育平台初衷。不能为了提升吸引力而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只讲热点不讲理论,只讲焦点不讲重点,要积极找寻其中的契合点和切入点,提升来自国内外高校的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兴趣,增强教育新高地平台吸引力。
  (二)聚焦人才培养需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战略性新概念,标志着追求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未来导向。[4]“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关键性转变,也为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带来了方向与指引。要求我们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着力点,深刻领会其内涵,破解高等教育区域发展难题,实现创新突破。近年来,中俄关系持续蓬勃发展,两国合作不断加强加深,也为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提供了契机。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引领下,民间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为高等院校沟通与合作提供推动力。东北地区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深化对俄开放合作,建立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以区域内高等院校为依托,以文化交流为链接点的贯穿联通式开放格局,为科技人才培养以及中俄双边合作持续向好发展提供重要推力。
  (三)拓展对外交流路径,构筑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
  教育对外交流和宣传的力度不断加大,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地方经济飞跃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