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9版
教育家精神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践行
的历史根据。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总共包括六方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功能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宏道追求。
  (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作为新中国的人民教师,我们要为国而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一个老师对从事教育工作的认知要能够提升到这个层次,他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所碰到的一些困难,繁琐的工作也不再那么繁琐。理解了教师工作的整体意义,对国家的意义,对民族的意义。从出处来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最早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教授教育人生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融入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心有大我中的大我,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甚至也包括全人类、大自然等。至诚报国中的至诚,是中国儒家自成思想的当代转化,既是一种全心全意、真心真意报效国家的主观心理状态,也指教师个体成长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所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要求老师在从事具体的教育工作的时候,要超越对自身价值的这样的考虑,要把党、国家、民族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教育家精神的首要之义便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崇高情怀,这种情怀深深根植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对国家的深沉情感之中,构成教育家们行动的内在动力。他们深刻理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和民族进步的阶梯,所以教育家们将教育视为超越职业的使命,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一代人才;同时,他们也时刻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这种大我情怀体现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注,对教育创新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上,它是教育家精神中最为璀璨的部分,如同灯塔一般,照亮着他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
  (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对教师来说,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他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话说得非常清楚明白,又非常深刻隽永。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把学生要培养成追求真理的人,我们自己首先就要不懈的求知;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的人,我们就应该做学生道德的楷模。我们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们身上就不应该有社会歧视、社会冷漠这样的不当的态度;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信念的人,我们当老师的自己心中就应该有理想信念,要发出理想信念的光。那么从思想的传承来说,“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四有”好老师当中对“有道德情操”这个论述的进一步概括。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的时候,提出了“四有”好老师亲切寄语,其中第二个内容就是“有道德情操”。当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高尚道德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应该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如果我们这个镜子上蒙上了灰尘,学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发展那么就有了危险。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所以教育家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他们深知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始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去感染和引导学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同时,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家们始终坚守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秉持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与路径,力求达到新的高度。他们深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助力他们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
  这是从教师的专业责任和教育艺术这个角度对教育家进行了概括。从内涵来说,启智就是启迪智慧,这是教育工作、教师工作的基本任务。以前儿童上学叫去启蒙,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启蒙,所谓启蒙就是去除蒙昧,点亮学生的智慧之光,润心指的是滋润心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