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0版
教育家精神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践行
灵,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了道德、情感、价值观、人格等比较广泛的领域,所以启智润心反映了教育的本体价值,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因材施教是中国古老的教育艺术,建立在对学生的独特性的承认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具有永恒的教育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材施教也有很多的论述,比如说他讲过,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家深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天赋、兴趣和潜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始终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此外,教育家们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更擅长启迪学生的智慧,触动他们的心灵,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一同探索知识的海洋,领略学问的魅力;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更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学术、情感和社会技能等多个方面都能得到均衡的成长。要求教师要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
  (四)勤学笃行、求是创新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是对教育家的执行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概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体现了教育家学而不厌、知行合一的学习和行动精神,以及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之前有关教师和教师工作的论述当中也阐述过类似的思想。比如,2014年教师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谈到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教师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刻苦钻研,严谨读学,不断充实、拓展和提高自己。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广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要求,“希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简单来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的老师要有真学问,要以真学问来培养青少年一代追求真理的态度,引导他们走向追求真理的道路。
  教育家们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精神,从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他们时刻关注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充实自我,以便将最新的教育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此外,在教育创新的道路上,他们追求卓越,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力求以更加专业、更加高效的方式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种创新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们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上,更体现在他们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深入关注和满足上,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了教育家们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
  (五)乐教爱生、甘于奉献
  这是对教育家的专业态度和伦理操守方面提出要求。乐教爱生体现了孟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的乐教精神。老师要以教为乐,要能够享受教育的幸福,这样才能够为我们的职业工作提供情感的、道德的力量支撑。爱生当然指的是对学生的爱。谁不爱孩子,谁就不要从事教师工作。谁不爱孩子,谁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谈不上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和成为教育家。甘于奉献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常常颂扬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绿叶精神和甘为孺子牛的精神。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谈“四有”好老师的时候,提出了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人师,没有爱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特别精辟地谈到,爱心是打开学生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好老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做老师最好的回报就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陶行知先生当年也讲过,老师的幸福就是培养造就出超过自己的学生!
  教育家精神的最高境界体现在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深厚情怀中,他们视教育事业为毕生的追求与奋斗目标,将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视为最大的幸福与满足,在日常工作中展现出爱岗敬业、乐教爱生的态度,用一颗赤诚之心担负起培根铸魂的职业使命,致力于塑造学生的品格与灵魂;他们甘愿作为人梯,脚踏实地,默默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