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拓展与机制创新
(一)培育新人主体的个体效能和全员协同有待加强
个体效能是培育时代新人队伍的个体能力或努力对组织整体做出的贡献。当前很多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学校的学生事务主要由辅导员完成,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学生的日常管理事务上,培育时代新人的个人效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5]同时,很多高校尚未在学校层面实施全面详细的规划,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不同部门、不同群体的员工无法制定合理、系统的计划来培养时代新人,这可能导致在不同领域相互缺位与相互重叠的问题,从而影响资源整合和有效配置,无法达到全员高效协同育人的目的。[6]
(二)培育新人客体的系统研究有待深入
“95后”“00后”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是新时代的见证者、经历者,更是新征程的参与者、建设者。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如今已步入职场,成为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中坚力量。旧有的育人模式必然无法满足社会对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但对于新的培育新人客体的系统研究始终没有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理性并且系统化的研究少之又少,对其特征的把握更是严重不足。
(三)培育新人介体的内容定制和形式供给有待提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信息传播和互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互动发展速度迅猛,大量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涌现,这对培育新人的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高校还没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在内容的把握、更新和交叉应用方面缺乏准确的认知。
(四)培育时代新人的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高校的育人机制还存在问题。在全员育人方面,高校各部门认识不到位配合程度低,教师教育意识不强,育人功能在各工作、各领域所展现的作用不明显;从育人全过程来看,由于教育主体在理解上容易产生偏差,目标的设定不能基于现实或学生自身;在全方位育人方面,课堂内外,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仍然缺乏相互协作。当前由于教育机制不完善,高校的教育力量仍然相对分散,没有形成多渠道联合教育的良好状态,最终导致教育成果不显著。如何更好统筹资源,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强化培养时代新人的体制机制保障制度。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到位
时代新人是影响当前、决定未来的力量,其思想道德素养与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在教育中使用了相应的技术手段,但教学效果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无法获得他们想要解决实际情况的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拓展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
在培养时代新人的基本思想指导下,构建“全员协作、全程识别、全时更新、全域介入”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策略,以解决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问题。
(一)坚持以全员协同为依托,构建大思政联动格局
党中央、教育部提出建设“三全育人”格局和“十大教育”体系后,各高校在组织和职能层面落实构建“大思政联动”的培育时代新人格局,这是对新型人才文化队伍建设的一次升级。要提出建设新型人才队伍的对策,就需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构建。
首先,要实现顶层设计系统化。合理构建顶层设计,完善和形成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制度规范,是全员协同育人的根本保证。[7]其次,科学配置资源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最后,要进行深入的互动与合作。在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高校教职工必须全部行动起来,各部门有逻辑地系统推进时代新人培养实践,注重不同的切入点,相互补充,形成培育新人的整体性互动体系,融汇培育新人合力。
(二)坚持以全程识别为基础,把握新时代学生特征
学生的特点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加速迭代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构建“全程识别”的客体研究体系,实现“全程识别”精细化、专业化,使育新人行为和信息交互更加通畅和高效,坚持以内容和形式跟随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而发生“全时更新”为突破,加强育人供给有效性,为培育新人主体和介体提供实践参考。[8]
(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守正创新,需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要求落到实处。高校应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加强科学的教学设计,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好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思政工作方面的大师、名师,塑造思政课程品牌,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爱听、老师愿讲、有影响力的“金课”,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习知识、找准方向。
个体效能是培育时代新人队伍的个体能力或努力对组织整体做出的贡献。当前很多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学校的学生事务主要由辅导员完成,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学生的日常管理事务上,培育时代新人的个人效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5]同时,很多高校尚未在学校层面实施全面详细的规划,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不同部门、不同群体的员工无法制定合理、系统的计划来培养时代新人,这可能导致在不同领域相互缺位与相互重叠的问题,从而影响资源整合和有效配置,无法达到全员高效协同育人的目的。[6]
(二)培育新人客体的系统研究有待深入
“95后”“00后”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是新时代的见证者、经历者,更是新征程的参与者、建设者。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如今已步入职场,成为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中坚力量。旧有的育人模式必然无法满足社会对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但对于新的培育新人客体的系统研究始终没有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理性并且系统化的研究少之又少,对其特征的把握更是严重不足。
(三)培育新人介体的内容定制和形式供给有待提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信息传播和互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互动发展速度迅猛,大量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涌现,这对培育新人的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高校还没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在内容的把握、更新和交叉应用方面缺乏准确的认知。
(四)培育时代新人的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高校的育人机制还存在问题。在全员育人方面,高校各部门认识不到位配合程度低,教师教育意识不强,育人功能在各工作、各领域所展现的作用不明显;从育人全过程来看,由于教育主体在理解上容易产生偏差,目标的设定不能基于现实或学生自身;在全方位育人方面,课堂内外,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仍然缺乏相互协作。当前由于教育机制不完善,高校的教育力量仍然相对分散,没有形成多渠道联合教育的良好状态,最终导致教育成果不显著。如何更好统筹资源,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强化培养时代新人的体制机制保障制度。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到位
时代新人是影响当前、决定未来的力量,其思想道德素养与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在教育中使用了相应的技术手段,但教学效果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无法获得他们想要解决实际情况的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拓展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
在培养时代新人的基本思想指导下,构建“全员协作、全程识别、全时更新、全域介入”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策略,以解决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问题。
(一)坚持以全员协同为依托,构建大思政联动格局
党中央、教育部提出建设“三全育人”格局和“十大教育”体系后,各高校在组织和职能层面落实构建“大思政联动”的培育时代新人格局,这是对新型人才文化队伍建设的一次升级。要提出建设新型人才队伍的对策,就需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构建。
首先,要实现顶层设计系统化。合理构建顶层设计,完善和形成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制度规范,是全员协同育人的根本保证。[7]其次,科学配置资源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最后,要进行深入的互动与合作。在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高校教职工必须全部行动起来,各部门有逻辑地系统推进时代新人培养实践,注重不同的切入点,相互补充,形成培育新人的整体性互动体系,融汇培育新人合力。
(二)坚持以全程识别为基础,把握新时代学生特征
学生的特点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加速迭代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构建“全程识别”的客体研究体系,实现“全程识别”精细化、专业化,使育新人行为和信息交互更加通畅和高效,坚持以内容和形式跟随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而发生“全时更新”为突破,加强育人供给有效性,为培育新人主体和介体提供实践参考。[8]
(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守正创新,需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要求落到实处。高校应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加强科学的教学设计,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好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思政工作方面的大师、名师,塑造思政课程品牌,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爱听、老师愿讲、有影响力的“金课”,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习知识、找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