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05版
袁仲一:和秦俑穿越千年的对话
李 嵱
    袁仲一(左)和杭德洲(右)在秦兵马俑一号坑早期发掘现场

  他被誉为“秦俑之父”,是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学术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以一种写实主义的风格与千年前的写实主义艺术家对话,从而使他与千年前的工匠以及他们的陶俑作品有了某种相通之处。解密秦俑,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说:“考古工作就是不断探索,不断地从未知中获得新知,寻寻觅觅,永无止期。”

  92岁的袁仲一满头白发,细软如雪。虽然离开秦俑馆很多年,但他似乎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
  他写了一本书,叫《秦兵马俑》。在第一篇章,他以一个考古学家的写实手法勾勒出了1974年那个春天,撬动这场惊世之掘的一系列偶然因素,数位关键性的“发现者”粉墨登场。那个春天,深埋两千多年的历史谜团,仿佛一团乱麻露出了一个线头,农民打井无意中把它拽了出来。
  1974年7月15日,陕西省文物部门组织首批考古工作者进入兵马俑坑考古工地。作为第一代秦俑人,当年42岁的袁仲一被任命为考古发掘队的队长,主持并参与了兵马俑的第一次挖掘。
  从那时起,袁仲一就开始了和秦兵马俑的穿越千年的对话,这种对话至今仍在延续。
  挖掘现场的记录者
  袁仲一被誉为“秦俑之父”,是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学术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虽然已经过去五十年,但袁仲一一直记得五十年前秦兵马俑开始挖掘时的情景:“农民挖井处是一片荒滩和柿子林,地形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坡形;东边有条既深又广的大水沟,西边有数条古河道,河道内堆满厚厚的砂石;树林间散布着一座座圆丘形的小坟堆。农民挖井处位于树林的东边,在一棵大柿子树的旁边。”
  袁仲一发现,两千两百多年的岁月当中,人类有30多次机会与兵马俑擦肩而过。这是入驻西杨村兵马俑考古工地后,他们田野调查的数据所显现的一个惊叹。
  因为陶俑埋在地下只有5米左右深,且规模宏大,所以只要在此动土就很容易见到。根据发掘过程中见到的一些迹象,考古队员们推知自公元前210年到1974年的两千多年间,人们曾30多次见到过兵马俑。在二号坑西端有一东汉时的夫妇合葬墓,墓穴正好挖在4匹陶马及4件武士俑的身上。陶俑、陶马被打碎移置于墓室的东北角,两口木棺放在俑坑底部的砖铺地上。
  “两千多年来,人们曾先后多次见到过兵马俑,由于没有认识到它是珍贵的文物,反而认为是不祥之物(西杨村村民回忆时说,过去谁家挖出‘怪物’,会被认为不吉利,所以他们会悄悄将其打碎。)因而每次它都与世人擦肩而过。庆幸历史老人,把帮助兵马俑走出黑暗幽宫、走向世界的殊荣留给了我们这一代人。”袁仲一在《秦兵马俑》一书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