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08版
袁仲一:和秦俑穿越千年的对话
    袁仲一在兵马俑考古现场

众的喜爱。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历经沧桑的兵马俑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地下土木结构的宏伟建筑,如今已变成被焚后倒塌的废墟;原来披坚执锐、排列整齐的兵马俑群,如今已变成有的倒卧、有的互相依偎,好像战后的小憩。考古发掘现场所展现的这种多彩多姿、变化万千的场景,像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与深思。”袁仲一回忆道。
  考古工作就是不断探索
  对袁仲一他们来说,兵马俑遗址像一部厚重的秦文化史书,蕴含着各种各样古文化的信息。
  当他们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找到一一对应的谜底时,对秦俑身上的英勇之气又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他们在史书中看到一段记述秦军重装步兵“陡跑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的文字,“陡跑”即腾跳踊跃;“科头”是说摘去头盔。这样不怕死、勇于作战的重装步兵,其数量众多,不可胜计。
  破解谜团的过程即是袁仲一与秦俑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一种深沉而细腻的审视。从骑兵的选拔、他们的服饰装束、武器装备,种种细节都能看到这支英勇之师的风貌。
  发现的惊喜越来越多,袁仲一想探索的课题也越来越多。他赞叹,立射俑的姿态“可谓是古代持弩射击战术动作的最形象的标本,对研究古代军事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穿越时空致敬伟大的工匠:“秦始皇陵兵马俑塑造了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兵马俑群,以磅礴之势震惊世界,可谓史无前例。它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东方艺术的明珠。”
  秦俑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写实的艺术风格,它在整体布局上模拟秦军的编列,约8000件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一列列、一行行排列有序,部伍严整,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场面壮观,气势磅礴,令人心灵震撼。在构图思路上,它不是塑造秦军与敌人英勇格斗的场面,也不是一般常见的车马仪仗的出行,而是捕捉了严阵以待、整装待发的情景。7000多个手持实战兵器的武士俑肃然伫立、斗志昂扬;战车的四马已驾,攒蹄欲行;骑兵的战马奋鬣扬尾,跃跃欲战。那十百为群、百千成阵的千军万马,凝聚着摇山撼海之力,是秦人信念、力量和进取精神的体现。
  “这种模拟三军的宏大构图,在中国和世界雕塑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具有纪念碑式的宏阔意境。”袁仲一感叹道。
  如今兵马俑已享誉世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穿越千年的对话,贯穿了秦俑发现的五十年,也贯穿了袁仲一的一生。他说:“考古工作就是不断探索,不断地从未知中获得新知,寻寻觅觅,永无止期。”
  五十年来,除对兵马俑坑进行勘探和发掘外,几代秦俑考古人还对秦始皇陵园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勘探,先后又发现了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石铠甲坑、铜禽坑、百戏俑坑及各种各样的府藏坑等共180余座。另外,还发现各种墓葬500余座,以及大量的宫殿建筑和附属建筑遗址。“整个陵园像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袁仲一说。
  几十年后,考古队员张占民提起恩师袁仲一等第一代考古人,那种敬佩之情依然无以言表:“袁先生那一代人真的不容易。他一生全身心地投入这项事情。如果不是袁先生他们那一代考古人的兢兢业业和无私奉献,兵马俑早期发掘的这些资料没办法整理出来。”
  张占民脑海里关于秦俑早期勘探发掘的记忆,浓缩在了一个具体的画面当中:“那时候,袁先生整天拿着本子在坑里。深夜他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
  (本文图片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供,特此致谢!)
  参考资料
  [1]袁仲一:《秦兵马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