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人伯:原大秦俑首位复制者
本刊记者(左二)随陕西省民间艺术促进会会长陈宝风(左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牛泾民(右一)一行拜访徐人伯夫人王玉彩。
持大西北,他辞别了美丽的江南水乡,来到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并创作了许多作品。1958年,他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农村监督劳动。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次年调入西安市工艺美术公司,先后在其下属的西安玉雕厂、西安陶瓷厂、西安玩具厂工作过。期间,他先后创作了“木雕”“唐三彩”“贵妃醉酒”“青子玉花薰”等作品,其中玉雕“青子玉花薰”创外汇上万元,并在广交会上赢得国际赞誉。
徐人伯发现,很多国家的专家学者越洋跨海赶来参观秦俑之后,都希望能带一个复制品回国,但最后都是遗憾地空手而归。当时陕西省委曾多次指示旅游部门组织人力复制秦大俑,这样既可解决外宾的夙愿,又能给国家换取大量外汇。
其实,在领受复制原大秦俑任务前,徐人伯就已经对秦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觉得自己有责任将祖先留下来的这一份宝贵遗产继承下来,把祖先创造伟大奇迹的经验总结出来,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
秦俑馆建成后,一度需要一名雕刻家去工作,画家赵润生把徐人伯推荐给了时任秦俑馆馆长杨正卿。杨馆长非常希望徐人伯能加入进来,曾专派文物复制专家蔡中元为他办理调动工作,但终因西安市工艺公司不肯放人而告吹。
承担复制原大秦俑任务后,玩具厂给徐人伯配备了十个助手,但都是雕塑的门外汉。他带着助手到秦俑坑以及省博物馆找资料,除了测量、画像、拍照,还要给助手们讲课,手把手地教。
他们用五天时间将主要工序干完,做成原大秦俑的坯型。但该如何烧制呢?徐人伯到各个砖瓦窑去调研,最后从半坡村博物馆五千多年前半坡人烧的小土窑得到了启发,回来连夜垒起一个小土窑,将坯型装了进去。徐人伯四十多天没回过家,吃住都守在窑前,随时观察烧制情况。
1979年6月25日,我国第一个仿古原大秦俑复制获得了成功。厂内临时展棚尽管简陋,但当身高一米八二、身着战袍铠甲、姿态威武的秦俑立在那里,展棚一下子蓬荜生辉。
7月10日,陕西省工艺美术公司提供的《仿古文物原大秦俑复制成功》一文首先在《陕西日报》刊登,该文指出,复制秦俑的目的是为国家早创外汇,多收外汇。同时配有评论员的评论“要重视文物复制品的生产”。这都充分证明了原大秦俑复制成功具有的社会轰动效应。
在《秦俑艺术研究》一书中,徐人伯也讲述了自己复制秦俑的过程。他写道,“我在西安玩具厂工作时期,主要是生产玩具,尽管如此,我仍旧没有忘记我是一个雕刻家,我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人民的重托,在雕塑事业上作出贡献,特别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上应有所作为。”
然而,首创复制成功的喜悦很快就消散殆尽。徐人伯在书中透露,玩具厂根本不重视经验的总结和学术研究成果,反而由于他复制原大秦俑的成功,在工艺公司、玩具厂间产生了一系列难以想象的不愉快,研究和复制工作不得不停了下来,最后,他调离了玩具厂。
徐人伯说,当时他关于秦俑复制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发表不出来,中央电视台本来要做报道,也没了结果,最后仅在同情者的支持下,西安市科协画廊展出了他的成果和大幅照片。
揭开原大秦俑烧制之谜
或许是因为在工艺厂工作过的缘故,徐人伯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还对动手实操充满兴趣。
两千两百年前,七八千个高达一米八二的全身秦俑和高达一米六三的军马俑的烧制工艺,无疑是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秦俑制作技艺消失,且成为难解之谜。
秦俑出土后,国内外前来观赏和研究者络绎不绝。有外宾愿出巨款购买,运回到他们的国家陈列展览。但我国珍贵文物是不能售卖的,因而他们要求复制原大秦俑以代替之。徐人伯认为,两千多年前的秦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在科学文化如此发达的今天若复制不出,岂不是我们太无能?
尽管徐人伯将自己成功复制原大秦俑形容为“首创之梦”,但他还是将复制经验加以总结,以《揭开原大秦俑烧制之谜》为题,发表在西安市科普协会的刊物《视野》1981年第三期。
持大西北,他辞别了美丽的江南水乡,来到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并创作了许多作品。1958年,他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农村监督劳动。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次年调入西安市工艺美术公司,先后在其下属的西安玉雕厂、西安陶瓷厂、西安玩具厂工作过。期间,他先后创作了“木雕”“唐三彩”“贵妃醉酒”“青子玉花薰”等作品,其中玉雕“青子玉花薰”创外汇上万元,并在广交会上赢得国际赞誉。
徐人伯发现,很多国家的专家学者越洋跨海赶来参观秦俑之后,都希望能带一个复制品回国,但最后都是遗憾地空手而归。当时陕西省委曾多次指示旅游部门组织人力复制秦大俑,这样既可解决外宾的夙愿,又能给国家换取大量外汇。
其实,在领受复制原大秦俑任务前,徐人伯就已经对秦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觉得自己有责任将祖先留下来的这一份宝贵遗产继承下来,把祖先创造伟大奇迹的经验总结出来,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
秦俑馆建成后,一度需要一名雕刻家去工作,画家赵润生把徐人伯推荐给了时任秦俑馆馆长杨正卿。杨馆长非常希望徐人伯能加入进来,曾专派文物复制专家蔡中元为他办理调动工作,但终因西安市工艺公司不肯放人而告吹。
承担复制原大秦俑任务后,玩具厂给徐人伯配备了十个助手,但都是雕塑的门外汉。他带着助手到秦俑坑以及省博物馆找资料,除了测量、画像、拍照,还要给助手们讲课,手把手地教。
他们用五天时间将主要工序干完,做成原大秦俑的坯型。但该如何烧制呢?徐人伯到各个砖瓦窑去调研,最后从半坡村博物馆五千多年前半坡人烧的小土窑得到了启发,回来连夜垒起一个小土窑,将坯型装了进去。徐人伯四十多天没回过家,吃住都守在窑前,随时观察烧制情况。
1979年6月25日,我国第一个仿古原大秦俑复制获得了成功。厂内临时展棚尽管简陋,但当身高一米八二、身着战袍铠甲、姿态威武的秦俑立在那里,展棚一下子蓬荜生辉。
7月10日,陕西省工艺美术公司提供的《仿古文物原大秦俑复制成功》一文首先在《陕西日报》刊登,该文指出,复制秦俑的目的是为国家早创外汇,多收外汇。同时配有评论员的评论“要重视文物复制品的生产”。这都充分证明了原大秦俑复制成功具有的社会轰动效应。
在《秦俑艺术研究》一书中,徐人伯也讲述了自己复制秦俑的过程。他写道,“我在西安玩具厂工作时期,主要是生产玩具,尽管如此,我仍旧没有忘记我是一个雕刻家,我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人民的重托,在雕塑事业上作出贡献,特别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上应有所作为。”
然而,首创复制成功的喜悦很快就消散殆尽。徐人伯在书中透露,玩具厂根本不重视经验的总结和学术研究成果,反而由于他复制原大秦俑的成功,在工艺公司、玩具厂间产生了一系列难以想象的不愉快,研究和复制工作不得不停了下来,最后,他调离了玩具厂。
徐人伯说,当时他关于秦俑复制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发表不出来,中央电视台本来要做报道,也没了结果,最后仅在同情者的支持下,西安市科协画廊展出了他的成果和大幅照片。
揭开原大秦俑烧制之谜
或许是因为在工艺厂工作过的缘故,徐人伯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还对动手实操充满兴趣。
两千两百年前,七八千个高达一米八二的全身秦俑和高达一米六三的军马俑的烧制工艺,无疑是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秦俑制作技艺消失,且成为难解之谜。
秦俑出土后,国内外前来观赏和研究者络绎不绝。有外宾愿出巨款购买,运回到他们的国家陈列展览。但我国珍贵文物是不能售卖的,因而他们要求复制原大秦俑以代替之。徐人伯认为,两千多年前的秦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在科学文化如此发达的今天若复制不出,岂不是我们太无能?
尽管徐人伯将自己成功复制原大秦俑形容为“首创之梦”,但他还是将复制经验加以总结,以《揭开原大秦俑烧制之谜》为题,发表在西安市科普协会的刊物《视野》198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