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人伯:原大秦俑首位复制者
徐人伯为深圳锦绣中华设计制作的兵马俑坑微缩景观
在文章中,徐人伯提出了复制原大秦俑需遵照的基本原则。
一、预先考虑好泥土烧成后的收缩量:先照原样制作雕塑像,大小要比原样大一些,放大的比例数与泥的收缩量相等,各种泥的收缩量不同,要先试验,一般在百分之十左右。
二、在制成的雕塑像上用石膏制模。秦始皇时期用的是泥模或陶模。若现在也用泥模、陶模,则雕像制作时还需把泥模的收缩量计算进去,否则就得不到原大秦俑。
三、泥料和一般陶制品一样,用黏土。不同的是要求有更好的可塑性和牢固性。因此,可在泥中加适量的麻纸或棉絮,既便于制作,同时又有利于烧成。
四、由于塑像很大,有一定厚度,这样势必很重。而且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腿上,成形以后,不能移动,只能放在原地,所以必须在窑内制作,这非常不便。六千多个秦俑出土时,我们并没有见到一个陶窑,因此可以设想,秦俑不在窑内制作,也不是在一般的窑内烧制的,而是在制成塑像的原地,一个像设一个窑,把像烧成以后,再把窑拆掉,取出像来。这种活动的窑,是烧制秦俑的秘密所在。
五、在烧制时,升温要慢,烧制时间较长。为了使俑像受温平衡,应多设窑门,两面进火,并且使陶体不直接见火。
六、烧制以后,是一件新的陶俑,要想和旧物一样,则需要做旧。做旧的工艺是仿制古物的一种传统工艺,经过做旧的秦俑能取得真假难分的效果。
原大秦俑的复制成功,是艺术上的一种探索,在科学上也是一次实验。徐人伯总结的制陶方法,给此后制作巨大的、造型复杂的陶瓷制品提供了成功经验。
1979年,美国某文化团体曾愿出50万美元购买复制的秦俑,后因他们提出售出后不得再复制同一类型秦俑而没有成交。由此可见,原大秦俑复制,除了艺术上和科技上的价值,经济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徐人伯认为,秦俑复制成功的经验如何推广应用的课题,应当由科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一起发力。
在深圳复制秦俑一号坑
1985年,全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入最后阶段。受陕西省落实办领导的重视,徐人伯被列入陕西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三大案例中。1986年,徐人伯重返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并开始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和秦俑的研究。
一天,一位从未见过面的客人来拜访徐人伯,原来是他杭州国立艺专雕塑系老同学杭观华的弟弟杭鸣时。
杭鸣时是苏州环保学院美术系主任,他受史超雄(也是徐人伯在杭州国立艺专的同学)的委托,设计制作深圳“锦绣中华”兵马俑一号坑景点,雕像由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制作好模子,在西安临潼兵马俑某厂制作烧成。由于造形不理想,无法完成任务,于是,专程来请徐人伯帮忙。
徐人伯重新设计制作造型,由女儿徐艳到厂内监制。三个月后,制成了六千个秦俑和秦马。徐人伯携夫人王玉彩、女儿徐艳到深圳“锦绣中华”布景组装。
“锦绣中华”将全国所有的著名风景、古迹缩小聚集在一起,场面宏伟壮观。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候一民担任顾问,并亲临现场参与设计制作。当时中央美院、东北鲁艺、四川美院、苏州、山东、河北、福建、西安等许多专家、教授、能工巧匠都会聚此地,工作紧张而有序,水平也很高。作为“锦绣中华”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坑的设计制作者,徐人伯认为这也算是他人生的一大盛举。尽管秦俑缩小为十分之一大小,但要制作出具有真俑的艺术风貌和气势,不仅要付出一定的辛劳,更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使之达到预想的设想与结果。
据考查,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共有秦俑6000个,博物馆只出土展出了约1000多个。徐人伯在制作“锦绣中华”秦俑坑景点时,将其秦俑数量增加到3600多个,使观者可以看到在临潼秦俑馆无法看到的壮观气势,这令他十分欣慰。
经过此次创作,徐人伯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他觉得复制艺术品或文物时,过去的观点是应当肖似,以假乱真为最高标准,这是不够的,应该是比真实的作品有更高的要求。在徐人伯看来,复制不应该是重复,而是一次新的创作,它在原有的文物基础上,注入了作者的艺术观念和素养,是艺术的一次再创作,会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
在文章中,徐人伯提出了复制原大秦俑需遵照的基本原则。
一、预先考虑好泥土烧成后的收缩量:先照原样制作雕塑像,大小要比原样大一些,放大的比例数与泥的收缩量相等,各种泥的收缩量不同,要先试验,一般在百分之十左右。
二、在制成的雕塑像上用石膏制模。秦始皇时期用的是泥模或陶模。若现在也用泥模、陶模,则雕像制作时还需把泥模的收缩量计算进去,否则就得不到原大秦俑。
三、泥料和一般陶制品一样,用黏土。不同的是要求有更好的可塑性和牢固性。因此,可在泥中加适量的麻纸或棉絮,既便于制作,同时又有利于烧成。
四、由于塑像很大,有一定厚度,这样势必很重。而且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腿上,成形以后,不能移动,只能放在原地,所以必须在窑内制作,这非常不便。六千多个秦俑出土时,我们并没有见到一个陶窑,因此可以设想,秦俑不在窑内制作,也不是在一般的窑内烧制的,而是在制成塑像的原地,一个像设一个窑,把像烧成以后,再把窑拆掉,取出像来。这种活动的窑,是烧制秦俑的秘密所在。
五、在烧制时,升温要慢,烧制时间较长。为了使俑像受温平衡,应多设窑门,两面进火,并且使陶体不直接见火。
六、烧制以后,是一件新的陶俑,要想和旧物一样,则需要做旧。做旧的工艺是仿制古物的一种传统工艺,经过做旧的秦俑能取得真假难分的效果。
原大秦俑的复制成功,是艺术上的一种探索,在科学上也是一次实验。徐人伯总结的制陶方法,给此后制作巨大的、造型复杂的陶瓷制品提供了成功经验。
1979年,美国某文化团体曾愿出50万美元购买复制的秦俑,后因他们提出售出后不得再复制同一类型秦俑而没有成交。由此可见,原大秦俑复制,除了艺术上和科技上的价值,经济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徐人伯认为,秦俑复制成功的经验如何推广应用的课题,应当由科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一起发力。
在深圳复制秦俑一号坑
1985年,全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入最后阶段。受陕西省落实办领导的重视,徐人伯被列入陕西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三大案例中。1986年,徐人伯重返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并开始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和秦俑的研究。
一天,一位从未见过面的客人来拜访徐人伯,原来是他杭州国立艺专雕塑系老同学杭观华的弟弟杭鸣时。
杭鸣时是苏州环保学院美术系主任,他受史超雄(也是徐人伯在杭州国立艺专的同学)的委托,设计制作深圳“锦绣中华”兵马俑一号坑景点,雕像由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制作好模子,在西安临潼兵马俑某厂制作烧成。由于造形不理想,无法完成任务,于是,专程来请徐人伯帮忙。
徐人伯重新设计制作造型,由女儿徐艳到厂内监制。三个月后,制成了六千个秦俑和秦马。徐人伯携夫人王玉彩、女儿徐艳到深圳“锦绣中华”布景组装。
“锦绣中华”将全国所有的著名风景、古迹缩小聚集在一起,场面宏伟壮观。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候一民担任顾问,并亲临现场参与设计制作。当时中央美院、东北鲁艺、四川美院、苏州、山东、河北、福建、西安等许多专家、教授、能工巧匠都会聚此地,工作紧张而有序,水平也很高。作为“锦绣中华”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坑的设计制作者,徐人伯认为这也算是他人生的一大盛举。尽管秦俑缩小为十分之一大小,但要制作出具有真俑的艺术风貌和气势,不仅要付出一定的辛劳,更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使之达到预想的设想与结果。
据考查,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共有秦俑6000个,博物馆只出土展出了约1000多个。徐人伯在制作“锦绣中华”秦俑坑景点时,将其秦俑数量增加到3600多个,使观者可以看到在临潼秦俑馆无法看到的壮观气势,这令他十分欣慰。
经过此次创作,徐人伯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他觉得复制艺术品或文物时,过去的观点是应当肖似,以假乱真为最高标准,这是不够的,应该是比真实的作品有更高的要求。在徐人伯看来,复制不应该是重复,而是一次新的创作,它在原有的文物基础上,注入了作者的艺术观念和素养,是艺术的一次再创作,会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