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车马博物馆诞生记
铜车马修复工作(图片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供)
至4月,陕西省文物局先后五次召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博物馆、秦俑馆、秦俑考古队、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红旗机械厂、陕西省化工研究所、西安市化工研究所、西安粘接技术协会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工程师、老技工等进行座谈讨论。在座谈讨论的基础上,拟订出新的修复方案。
修复方案规定,铜车马修复原则为以粘接为主,综合治理。修复标准共有四条:其一,用科学方法将破损碎片的铜车马恢复到历史原貌。其二,保护住铜车马出土时的彩绘花纹,不使磨损、脱落。其三,铜车马外部尽量不增加支撑物,经批准在内部增加支撑物时,不能影响文物原貌。其四,修复好的铜车马,应在较长时间内不因自重、必要的移动和外界轻微震动而发生破碎。
修复方案对具体修复技术有严格要求,如修复缺损部位采用的金属材料,应符合文物本身材料的化学成分。修复用的材料、药品事先都要进行试验,排除副作用。修复中采用的各种方法(粘接、焊接、钻孔、打楔钉、除锈等),都要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经研究同意后始得进行。修复过程中,在一般情况下不采取熔焊方法,以免损伤文物。根据铜车马损坏部位的强度要求,按实际情况,分别采用粘接、焊接、机械加固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修复过程中,要有详细记录、图纸、照相和必要的电影资料。
同时,还确立了10个科学研究项目,分别由秦俑考古队袁仲一、程学华,西安交通大学华自圭,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杨玉芳、王正华、秦安钟、杨家桢、秦毓宗,西安化工研究所阮传良、姚亭富、黄维亚等人承担。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由陕西省文物局组织领导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修复组、修复研究组、科研组、清理发掘组等。
据袁仲一介绍,两乘铜车马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破碎严重。其中二号铜车马有零部件3462个,各种构件的接口3780个。全车已破碎成1555片,断口1877个。袁仲一认为,该项清理和修复工作的难度在中外考古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前不久,曾主持修复一号铜车马的吴永琪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一号铜车马当时“碎成了三四千片”,“国际上没有同行,国内以及国际上没有这么大的复杂的东西(青铜器)”。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工作,二号铜车马的清理、修复终于完成,并于1983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经过近八年艰苦细致的工作,一号铜车马也成功地恢复了原貌,1987年5月1日正式与游客见面。“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项目后来荣获199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资料显示,修复后的一号铜车马通长2.25米,通高1.52米,总重量1061千克,其中金银质构件约7千克。车舆呈横长方形,长0.485米,宽0.74米。车厢三面有围栏,两侧有外翻的车耳,后面有敞口的车门。车上有一“十”字形基座,上插一高柄圆拱形铜伞,伞下有一站立的铜御官俑。马的头部戴着金银质的络头、缰索,以及铜璎珞。左右两边的骖马戴着金银质项圈,右骖马头顶上立一带高杆的璎珞,名曰纛,是皇帝车马的标识。马体为白色,黑鬃、黑蹄,车舆内外绘有精致的图案花纹,铜伞的内侧绘着一组组夔龙、夔凤纹,车内配备有铜弩、铜盾、铜箭菔,菔内装满铜箭。四马的驾具齐全,张口嘶鸣做跃跃欲试状。御官俑双手紧握马缰,神情恭谨肃穆。袁仲一认为,“它是皇帝车马仪仗队中用来担任警卫和开道任务的车子”。
二号铜车马通长3.17米,高1.06米,总重量1241千克,其中金银质构件约7.4千克。车舆呈纵长方形,车厢分为前后两室。前室较小,是御手乘坐驾车的地方,前室有一跪坐的高级御官俑。后室为供主人乘坐的地方,比较宽大,前后长0.88米,左右宽0.78米,呈四周封闭的轿车形。车厢后面有门,门上装有单页门板,启闭自如。前面和两侧各有一窗,窗上有镂空成菱花纹的窗板,可以推拉开合。顶部有一椭圆形(有专家描述为龟甲形)车盖,覆盖前后两室。四匹马驾具齐全,马头装饰与一号铜车相同,车舆的下部绘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花纹的线条凸起有浅浮雕的立体效果。车厢内外及车盖内侧绘满夔龙、夔凤纹,车盖外侧周边也绘有精致的图案花纹。据说,出土时发现车盖上有丝织物残片,说明原来覆有丝质物彩盖。
张占民说,铜马车中包含的信息资料和物化证据,对中国古代车马及相关物质文化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
至4月,陕西省文物局先后五次召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博物馆、秦俑馆、秦俑考古队、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红旗机械厂、陕西省化工研究所、西安市化工研究所、西安粘接技术协会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工程师、老技工等进行座谈讨论。在座谈讨论的基础上,拟订出新的修复方案。
修复方案规定,铜车马修复原则为以粘接为主,综合治理。修复标准共有四条:其一,用科学方法将破损碎片的铜车马恢复到历史原貌。其二,保护住铜车马出土时的彩绘花纹,不使磨损、脱落。其三,铜车马外部尽量不增加支撑物,经批准在内部增加支撑物时,不能影响文物原貌。其四,修复好的铜车马,应在较长时间内不因自重、必要的移动和外界轻微震动而发生破碎。
修复方案对具体修复技术有严格要求,如修复缺损部位采用的金属材料,应符合文物本身材料的化学成分。修复用的材料、药品事先都要进行试验,排除副作用。修复中采用的各种方法(粘接、焊接、钻孔、打楔钉、除锈等),都要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经研究同意后始得进行。修复过程中,在一般情况下不采取熔焊方法,以免损伤文物。根据铜车马损坏部位的强度要求,按实际情况,分别采用粘接、焊接、机械加固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修复过程中,要有详细记录、图纸、照相和必要的电影资料。
同时,还确立了10个科学研究项目,分别由秦俑考古队袁仲一、程学华,西安交通大学华自圭,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杨玉芳、王正华、秦安钟、杨家桢、秦毓宗,西安化工研究所阮传良、姚亭富、黄维亚等人承担。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由陕西省文物局组织领导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修复组、修复研究组、科研组、清理发掘组等。
据袁仲一介绍,两乘铜车马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破碎严重。其中二号铜车马有零部件3462个,各种构件的接口3780个。全车已破碎成1555片,断口1877个。袁仲一认为,该项清理和修复工作的难度在中外考古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前不久,曾主持修复一号铜车马的吴永琪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一号铜车马当时“碎成了三四千片”,“国际上没有同行,国内以及国际上没有这么大的复杂的东西(青铜器)”。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工作,二号铜车马的清理、修复终于完成,并于1983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经过近八年艰苦细致的工作,一号铜车马也成功地恢复了原貌,1987年5月1日正式与游客见面。“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项目后来荣获199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资料显示,修复后的一号铜车马通长2.25米,通高1.52米,总重量1061千克,其中金银质构件约7千克。车舆呈横长方形,长0.485米,宽0.74米。车厢三面有围栏,两侧有外翻的车耳,后面有敞口的车门。车上有一“十”字形基座,上插一高柄圆拱形铜伞,伞下有一站立的铜御官俑。马的头部戴着金银质的络头、缰索,以及铜璎珞。左右两边的骖马戴着金银质项圈,右骖马头顶上立一带高杆的璎珞,名曰纛,是皇帝车马的标识。马体为白色,黑鬃、黑蹄,车舆内外绘有精致的图案花纹,铜伞的内侧绘着一组组夔龙、夔凤纹,车内配备有铜弩、铜盾、铜箭菔,菔内装满铜箭。四马的驾具齐全,张口嘶鸣做跃跃欲试状。御官俑双手紧握马缰,神情恭谨肃穆。袁仲一认为,“它是皇帝车马仪仗队中用来担任警卫和开道任务的车子”。
二号铜车马通长3.17米,高1.06米,总重量1241千克,其中金银质构件约7.4千克。车舆呈纵长方形,车厢分为前后两室。前室较小,是御手乘坐驾车的地方,前室有一跪坐的高级御官俑。后室为供主人乘坐的地方,比较宽大,前后长0.88米,左右宽0.78米,呈四周封闭的轿车形。车厢后面有门,门上装有单页门板,启闭自如。前面和两侧各有一窗,窗上有镂空成菱花纹的窗板,可以推拉开合。顶部有一椭圆形(有专家描述为龟甲形)车盖,覆盖前后两室。四匹马驾具齐全,马头装饰与一号铜车相同,车舆的下部绘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花纹的线条凸起有浅浮雕的立体效果。车厢内外及车盖内侧绘满夔龙、夔凤纹,车盖外侧周边也绘有精致的图案花纹。据说,出土时发现车盖上有丝织物残片,说明原来覆有丝质物彩盖。
张占民说,铜马车中包含的信息资料和物化证据,对中国古代车马及相关物质文化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