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型开放促进宁夏更高水平开放
图1:2013-2022年宁夏与全国外贸依存度 数据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夏统计年鉴(2022)》《中国统计年鉴(2022)》计算所得。
落实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决策部署,加强政策协调,完善对接机制,围绕口岸建设、中阿合作、外贸外资、跨境电商等开放要素持续出台各类政策,有效提升了全区开放型经济的引领作用。
2021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相继发布《关于促进全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意见》(宁政发〔2021〕26号)、《关于推进全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宁政办发〔2022〕17号)、《关于推进全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宁政办发〔2022〕49号)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外资三年外贸五年倍增计划》(宁政办发〔2023〕14号)等一系列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显著提升了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为宁夏实施制度型开放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宁夏对外开放面临的挑战
(一)外贸依存度低,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均衡
较低的外贸依存度反映出外贸对宁夏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对有限。根据外贸依存度的测算结果,近十年(2013~2022年)来,除了2014年和2017年这两个例外年份,宁夏的外贸依存度均维持在10%以下的水平。尽管近年来全国的外贸依存度有所降低,但仍保持在30%以上的水平(见图1)。因此,可以明显看出,宁夏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外贸发展以提升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宁夏外向型经济发展在南北区域间呈现出不均衡态势,各地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北部引黄灌区的产业基础坚实,外向型经济相对发达,而中南部地区的产业基础则较为薄弱,外向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23年,在全区五市的进出口贸易中,固原市表现突出,固原市进出口总值2.6亿元,增长98.6%。然而,从外贸占比来看,银川市依旧占据主导地位。面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在2023年首次提出的“加快建设开放型省区”的工作要求,中南部地区在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机遇中,如何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为“开放型省区”建设贡献力量,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向西开放”面临一定挑战
从2023年外贸市场分布来看,宁夏与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国家进行外贸往来在全区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1.1%和2.2%。在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上,我们曾长期强调“向西开放”,并积极推动与中亚、西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然而,这些地区主要依赖投资驱动型的发展模式,侧重于利用低廉的要素成本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往往是伴随着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快速增长,同时制度性交易成本整体偏高。
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角度来看,宁夏确实需要继续坚持“向西开放”的战略方向。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考虑相关地区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对交通物流的影响,还必须充分考虑政策稳定性、金融开放程度(如结算业务的便利化程度)等制度性因素对双方合作的挑战。这对于确保宁夏与中亚、西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能够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三)外商投资比重过低
各县(市)区利用外资水平不一,且普遍对引进外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国有投资在竞争领域中占比较高,同时过度依赖国内贷款进行投资,而民间投资和外资利用则相对较少。与全国尤其是东部沿海省区相比,宁夏投融资结构显得不够合理,明显存在重视内资而轻视外资的倾向。根据商务部外资统计数据,2022年宁夏新设立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比仅为0.1%,而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的比重也仅为0.2%。这些数据充分显示,宁夏在利用外资方面存在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当前投融资环境对外资吸引力明显不足。
(四)国企向外发展能力不足
在推进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国有企业不应仅仅作为“旁观者”存在,而应积极转型为关键的“参与者”。2023年数据显示,宁夏外贸进出口份额中,国企占比14.5%,民企(民营企业)占比71.1%。这一数据明显反映出宁夏国企在外贸领域的贡献相对较少,其向外拓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竞争中性”原则已成为保障国企与非国企公平竞争的国际准则。[2]因此,国企遵循这一原则不仅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需求,也是衡量其能否公
落实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决策部署,加强政策协调,完善对接机制,围绕口岸建设、中阿合作、外贸外资、跨境电商等开放要素持续出台各类政策,有效提升了全区开放型经济的引领作用。
2021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相继发布《关于促进全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意见》(宁政发〔2021〕26号)、《关于推进全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宁政办发〔2022〕17号)、《关于推进全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宁政办发〔2022〕49号)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外资三年外贸五年倍增计划》(宁政办发〔2023〕14号)等一系列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显著提升了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为宁夏实施制度型开放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宁夏对外开放面临的挑战
(一)外贸依存度低,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均衡
较低的外贸依存度反映出外贸对宁夏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对有限。根据外贸依存度的测算结果,近十年(2013~2022年)来,除了2014年和2017年这两个例外年份,宁夏的外贸依存度均维持在10%以下的水平。尽管近年来全国的外贸依存度有所降低,但仍保持在30%以上的水平(见图1)。因此,可以明显看出,宁夏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外贸发展以提升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宁夏外向型经济发展在南北区域间呈现出不均衡态势,各地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北部引黄灌区的产业基础坚实,外向型经济相对发达,而中南部地区的产业基础则较为薄弱,外向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23年,在全区五市的进出口贸易中,固原市表现突出,固原市进出口总值2.6亿元,增长98.6%。然而,从外贸占比来看,银川市依旧占据主导地位。面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在2023年首次提出的“加快建设开放型省区”的工作要求,中南部地区在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机遇中,如何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为“开放型省区”建设贡献力量,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向西开放”面临一定挑战
从2023年外贸市场分布来看,宁夏与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国家进行外贸往来在全区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1.1%和2.2%。在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上,我们曾长期强调“向西开放”,并积极推动与中亚、西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然而,这些地区主要依赖投资驱动型的发展模式,侧重于利用低廉的要素成本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往往是伴随着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快速增长,同时制度性交易成本整体偏高。
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角度来看,宁夏确实需要继续坚持“向西开放”的战略方向。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考虑相关地区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对交通物流的影响,还必须充分考虑政策稳定性、金融开放程度(如结算业务的便利化程度)等制度性因素对双方合作的挑战。这对于确保宁夏与中亚、西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能够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三)外商投资比重过低
各县(市)区利用外资水平不一,且普遍对引进外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国有投资在竞争领域中占比较高,同时过度依赖国内贷款进行投资,而民间投资和外资利用则相对较少。与全国尤其是东部沿海省区相比,宁夏投融资结构显得不够合理,明显存在重视内资而轻视外资的倾向。根据商务部外资统计数据,2022年宁夏新设立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比仅为0.1%,而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的比重也仅为0.2%。这些数据充分显示,宁夏在利用外资方面存在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当前投融资环境对外资吸引力明显不足。
(四)国企向外发展能力不足
在推进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国有企业不应仅仅作为“旁观者”存在,而应积极转型为关键的“参与者”。2023年数据显示,宁夏外贸进出口份额中,国企占比14.5%,民企(民营企业)占比71.1%。这一数据明显反映出宁夏国企在外贸领域的贡献相对较少,其向外拓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竞争中性”原则已成为保障国企与非国企公平竞争的国际准则。[2]因此,国企遵循这一原则不仅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需求,也是衡量其能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