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理念赋能新闻舆论引导的实践路径研究
提升公众对有效信息的甄别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公众主动参与建设性新闻报道的路径来实现。
的新闻报道往往更能引起受众的关注。以受众为本位传播理念下的负面报道总是享有高于正面报道的关注量和点击率,此时媒体所报道的负面消息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了解社会的“知情权”,亦满足了部分公众的“猎奇心”。
工具理性主导下的“收视率”抢占了价值理性的“认知与理解”,此时已形成“负面偏向”的新闻报道把记者推出了新闻事件的“局外”,成为“局外人”的新闻记者所报道的负面新闻传递出的“刺激性符号”消解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亦使舆论引导偏离了应有的社会常态轨道。建设性新闻理念下挖掘新闻中正向因素,其积极元素的萃取使媒体社会责任得以实现,正面纠偏加正面引导才能澄清迷雾、廓清视线。新闻记者不仅要做社会的“守望者”,更要做社会的“介入者”,以正面积极的视角引导舆论,教化于人。
“浅描”报道新闻与“深描”关照背景相结合,以避免碎片化新闻导向下的浅层思维缺陷。碎片化传播模式下的短视频传播方式拓宽了新闻传播的渠道,短期效应的确能满足受众对新闻的视觉感官化需求,但长此以往,单一的短视频碎片化新闻摄取方式如同长期食用速食食品,必将产生营养不良的后果。失去“深描”的新闻背景延展,容易造成“浅描”式的断章取义,养成感官化浅层思维惯性,媒体失去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受众也缺失了对事物认知的广度。多推出有力度的深度报道,尤其是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深描”,铺陈新闻事件的全貌,以引导公众对新闻事件客观、全面的认知。
(二)精品新闻报道成为“顶流”引导舆论,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价值颠倒
信息过载是社交化媒介时代的特点,各种繁杂信息扑面而来,其中不免夹杂大量无趣、无味、无效、无据的冗余信息。甄别有效信息,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既是媒介化时代公众的必修课,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现实所需。建设性新闻理念与积极心理学相融合,公众媒介素养、媒介意识形态在向上向善的新闻理念“涵化”下逐步构建,多呈现优质新闻作品,让优秀的精品新闻报道成为“顶流”引导舆论,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价值颠倒。
(三)以舆论引导共鸣为目标,培养公众成为建设性新闻报道的民间主力军
提升公众对有效信息的甄别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公众主动参与建设性新闻报道的路径来实现。建设性新闻的积极新闻理念及报道形式为公众参与新闻报道打开了介入的空间,媒体及时关注民生所需,适时设置公众化新闻议程,选择恰当时机因势利导,以媒体舆论引导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共鸣为目标,以建设性新闻中的多样化和包容性元素为手段,引导公众成为建设性新闻报道的民间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金苗:《建设性新闻:一个“伞式”理论的建设行动、哲学和价值》,载《南京社会科学》,2019(10):110-119页。
[2]陈功、蔡舒敏、赵乾:《建设性新闻的适用性问题、本土化路径及价值》,载《当代传播》,2021(04):84-86页。
[3]吴廷俊、夏长勇:《我国公共危机传播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6):32-36页。
[ 4]Herm a n s L . & Gyldenste d C..E lements o fco nstructive journ alism:Charact e r ist ics,p r acticalapplication and audience valuation,Journalism,Vol.20(4),pp.535-551.
[5]许加彪、成倩:《建设性新闻的产制语境、理论含蕴与学理旨归》,载《中国编辑》,2020(06):30-35页。
作者简介
史惠斌 海口经济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数智融媒研究与传播中心负责人,研究方向为舆论引导
王冠英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2024级本科生
的新闻报道往往更能引起受众的关注。以受众为本位传播理念下的负面报道总是享有高于正面报道的关注量和点击率,此时媒体所报道的负面消息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了解社会的“知情权”,亦满足了部分公众的“猎奇心”。
工具理性主导下的“收视率”抢占了价值理性的“认知与理解”,此时已形成“负面偏向”的新闻报道把记者推出了新闻事件的“局外”,成为“局外人”的新闻记者所报道的负面新闻传递出的“刺激性符号”消解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亦使舆论引导偏离了应有的社会常态轨道。建设性新闻理念下挖掘新闻中正向因素,其积极元素的萃取使媒体社会责任得以实现,正面纠偏加正面引导才能澄清迷雾、廓清视线。新闻记者不仅要做社会的“守望者”,更要做社会的“介入者”,以正面积极的视角引导舆论,教化于人。
“浅描”报道新闻与“深描”关照背景相结合,以避免碎片化新闻导向下的浅层思维缺陷。碎片化传播模式下的短视频传播方式拓宽了新闻传播的渠道,短期效应的确能满足受众对新闻的视觉感官化需求,但长此以往,单一的短视频碎片化新闻摄取方式如同长期食用速食食品,必将产生营养不良的后果。失去“深描”的新闻背景延展,容易造成“浅描”式的断章取义,养成感官化浅层思维惯性,媒体失去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受众也缺失了对事物认知的广度。多推出有力度的深度报道,尤其是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深描”,铺陈新闻事件的全貌,以引导公众对新闻事件客观、全面的认知。
(二)精品新闻报道成为“顶流”引导舆论,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价值颠倒
信息过载是社交化媒介时代的特点,各种繁杂信息扑面而来,其中不免夹杂大量无趣、无味、无效、无据的冗余信息。甄别有效信息,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既是媒介化时代公众的必修课,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现实所需。建设性新闻理念与积极心理学相融合,公众媒介素养、媒介意识形态在向上向善的新闻理念“涵化”下逐步构建,多呈现优质新闻作品,让优秀的精品新闻报道成为“顶流”引导舆论,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价值颠倒。
(三)以舆论引导共鸣为目标,培养公众成为建设性新闻报道的民间主力军
提升公众对有效信息的甄别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公众主动参与建设性新闻报道的路径来实现。建设性新闻的积极新闻理念及报道形式为公众参与新闻报道打开了介入的空间,媒体及时关注民生所需,适时设置公众化新闻议程,选择恰当时机因势利导,以媒体舆论引导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共鸣为目标,以建设性新闻中的多样化和包容性元素为手段,引导公众成为建设性新闻报道的民间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金苗:《建设性新闻:一个“伞式”理论的建设行动、哲学和价值》,载《南京社会科学》,2019(10):110-119页。
[2]陈功、蔡舒敏、赵乾:《建设性新闻的适用性问题、本土化路径及价值》,载《当代传播》,2021(04):84-86页。
[3]吴廷俊、夏长勇:《我国公共危机传播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6):32-36页。
[ 4]Herm a n s L . & Gyldenste d C..E lements o fco nstructive journ alism:Charact e r ist ics,p r acticalapplication and audience valuation,Journalism,Vol.20(4),pp.535-551.
[5]许加彪、成倩:《建设性新闻的产制语境、理论含蕴与学理旨归》,载《中国编辑》,2020(06):30-35页。
作者简介
史惠斌 海口经济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数智融媒研究与传播中心负责人,研究方向为舆论引导
王冠英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2024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