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6版
建设性新闻理念赋能新闻舆论引导的实践路径研究
    媒体在进行新闻舆论引导时不应再是新闻的“旁观者”“局外人”,不能只“曝光”问题,不“解决”问题,更不能无中生有编造“新闻”。

在2016年提出并得到新闻界认可的建设性新闻报道的元素,[4]舆论引导的核心主体(媒体)在新闻生产环节应尽可能遵循“方案性、未来导向、包容性和多样化、赋权于民、解释新闻及其语境、协同创作”六要点。
  (一)方案性的启示
  目前屡见报端的民生新闻中,常常看到媒体对社会问题的“挖丑”[5]式报道,这类报道最大的特点就是只“曝光”问题,不“解决”问题。都市类民生电视新闻节目中更是屡见不鲜,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伴随性问题经媒体镜头聚焦放大后传播,积聚、累积的社会问题经自媒体或社交化媒体进一步发酵、“二次传播”后会形成“破窗”效应。借鉴建设性新闻报道元素中媒体的新闻生产环节应遵循“方案性”,即对社会问题进行新闻报道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路径或建议意见,而不仅是对问题进行曝光。以”曝光”为目的的报道还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进行新闻报道是区别建设性新闻与否的关键。借鉴方案性启示,媒体在进行新闻舆论引导时不应再是新闻的“旁观者”“局外人”、抑或是普利策笔下的“瞭望者”,而应转化“角色”,是新闻的“介入者”“解决问题的行动者”,这其实与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是相融相通的。
  未来导向的启示:借鉴建设性新闻报道元素中媒体的新闻生产环节应遵循“未来导向”,即打破以往线性新闻报道中关注“此刻”,回顾“前因”的报道模式,建设性新闻理念下的未来导向更关注所报道新闻事件的延展性,即媒体在进行新闻舆论引导时既对“现在”有所担当,客观、准确、真实、全面;又要对“未来”有所产出,责任、监督、使命、希望。
  (二)包容性和多样化的启示
  新闻报道中往往以“正面新闻”或“负面新闻”的二元论来界定新闻的属性,建设性新闻理念主张新闻报道的“包容性和多样化”,即在新闻舆论引导中吸收更多的“声音”“观点”,从不同角度,多视角、多维度、多声音、多观点“包容性”报道,客观呈现与还原“多样化”的新闻事实。
  (三)赋权于民和协同创作的启示
  建设性新闻理念主张新闻报道时“赋权于民”“协同创作”,即铺陈新闻时,报道对象多样化,既包括新闻事件中报道对象身份多样化,也包括报道对象在新闻事件中的角色多样化。新闻舆论引导中既不对上仰视,也不对下俯视,以平等的视角建立共同基础,形成共同话语体系,与公众互动形成同一个新闻“场域”,赋权于民,协同创作,探索出更多新闻要素的资源。
  (四)解释新闻及其语境的启示
  新闻报道中“报道事件”似乎是最重要的工作,而建设性新闻理念主张拉伸新闻报道的视野,从就事论事的“报道事件”转为探索资源的“关照背景”,即“解释新闻及其语境”。例如,2021年7月19日-20日,河南郑州突遇暴雨,给郑州市及河南多个市县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新闻媒体报道及舆论引导时除了报道雨情,还应关照舆情;除了报道降雨量,还应关照排水系统的排水量;除了报道郑州地铁5号线的雨水倒灌,还应关照类似地铁安全的国际先进做法;除了报道人员伤亡的数字,还应关照产生人员伤亡的原因、风险社会中如何避免人员伤亡的再次发生。总之,既要客观报道新闻,又要理性引导舆论。
   建设性新闻理念赋能我国新闻舆论引导的实践路径
  提升我国新闻舆论引导的路径需要立足本土,结合本属地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科学有序的引导方式。以“好新闻”的正面社会心态纠偏“负面偏向”的“破坏性(destructive)”,以“好方案”的积极新闻来治理“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以建设性新闻的“积极元素”重建、提振、赋能公众对社会的认知,形成公众舆论场和媒体舆论场的“和谐”与“共鸣”。
  (一)“负面偏向”与“正面纠偏”同步相融,以避免媒体只曝光不治理的“局外人”模式
  作为“社会守望者”的新闻记者以客观、准确的还原新闻事实、揭露各种社会弊端为己任。激烈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