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5版
陕西青年婚育模式变迁与新时代家庭建设
讲话中强调家庭建设的重要性,并强调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要始终抓实抓好。应对青年在婚恋、生育、家庭方面所遇挑战时,应强化新型婚育文化的导向作用,积极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魂,家文化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形成了以家和万事兴、尊老爱幼、兄良弟悌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家文化和家庭伦理道德。中国传统“家文化”强调良好家庭、家教、家风,对个人成长、家庭福祉、社会和谐及国家稳定至关重要。
  首先,可以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孝亲敬老、妻贤夫安、兄良弟悌”等优秀家庭文化,多方位深层次地开展青年群体的家国情怀教育,让青年深刻体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与个人、国家与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有效正向影响青年婚育观和家庭观,向青年传递优秀家庭文化和观念进而提升青年对家庭的价值认知和家庭责任感,从而破除我国当代青年结婚率低和生育率低的困境。其次,可以通过传统以及新型家文化熏陶,让青年群体深刻体会到作为个体情感来源、生命来源、素质能力来源的家庭其情感、经济支持功能和能量保障功能是如此珍贵,是青年应对全球化风险社会的最后堡垒。⑤
  (三)充分发挥青年婚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的示范引导功能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永远的学习场所,一个家庭的家风就是这个家庭的主旋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和谐氛围会影响到家庭中每个成员甚至是家庭氛围的幸福,并且可以使家庭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父母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永远的老师,为系好青年婚育的第一粒扣子,父母应在家庭中言传身教,做好青年正向婚育观、家庭观的代际传递工作。家庭观教育的中心是怎么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育观,明白家庭的重要性,如何持家兴家等。近年来,“原生家庭”的概念进入大众视野并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掀起居高不下的关注度和讨论度,这与青年婚恋观、家庭观的代际传承息息相关。从另一方面来说,家风连着社风民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优秀观念的培育践行和正向家教家风所宣扬的价值观有一定重合度,以家庭为载体引导和塑造年轻一代的正向价值观,可以使青年人格更加立体,能从细处、实处培育青年婚育观、家庭观。
  (四)尊重个体多元化选择
  在个体化盛行的当代,处理好青年非传统婚育行为与传统家庭关系应采取统筹兼顾和灵活多变的原则。在保障传统家庭权益的基础上,制定相关公共政策对青年非传统婚育模式提供支持,比如2023年初,为保障非婚生育当事人权益以及帮助国家更好监管人口数据,四川省卫健委最新发布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取消了以往必须提交结婚证明作为登记条件的限制。在现代婚姻中,夫妻角色应是对传统角色的继承与超越,社会应减少对选择非传统婚育模式的青年人的舆论压力,建设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尊重个体多元化选择。
  注释
  ①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202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3。
  ②徐艺丹、陈洁、张绘洲等:《新时代老龄化背景下中青年多元化婚恋观及生育观的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载《科教导刊(电子版)》,2021(20)。
  ③张苗苗:《透视我国当代青年的裸婚现象》,载《青年探索》,2012(06)。
  ④陈发达:《90后大学生婚恋观变化探析》,载《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02)。
  ⑤沈奕斐:《谁在你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9:590页。
  参考文献
  [1]王跃生:《当代社会转型与民众婚育行为变化》,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03)。
  [2]于淼、胡鞍钢:《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家庭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老龄化和超低生育率挑战》,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5)。
  [3]蒋平:《我国城市青年晚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载《青年探索》,2010(03)。
  [4]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5]陈纬、罗敏敏:《“该生”妈妈为何不生?——基于重庆市10位母亲的深度访谈》,载《中国青年研究》,2022(03):5-14页。
  作者简介
  李 巾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家庭社会学、人口健康
  马骜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