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区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实施路径研究
负责人多由村干部或集体企业退休人员担任,有的一人甚至可身兼数职,管理水平比较有限。因此,农村居民养老服务需要程度较高,但由于服务水平的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需求的转化。
(三)养老机构盈利能力低下
农村公共服务地域性和封闭性较强。[7]虽然目前已经确立了以市场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还有不足,尤其在公共产品(服务)领域,市场的力量显得更加薄弱。陕南地区的养老院多数为政府出资建造、民办机构负责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注定这些养老机构具有一定的福利和非营利色彩。因而,在陕南地区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价格普遍偏低,安康石泉县民康老年公寓,收费标准分四个等级,收费内容分别是护理费、生活费以及床位费(单人间1000元、双人间500元),其价格根据护理服务的级别不同,由每月1610元到3320元不等。然而,与公立医院的床位费(双人间25元/日起,单人间55元/日起)及日常护理收费标准相比,老年公寓的费用显得更为亲民,再加上一定程度的空床率以及务工开支等,如果没有政府的足额补贴,老年公寓的日常维系非常吃紧。
(四)社会资本参与的活力不足
社会资本举办服务机构手续复杂,准入困难。陕南地区的土地、规划、水电煤等扶持政策,由于中央和省上未承接到位,市以下落实难度大,致使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匮乏,发展空间狭窄,运营成本高,健康运行困难。在用地指标紧张的大背景下,民间资本兴办养老项目落地难,相关手续比较繁琐,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受到打击。[8]
(五)老年人服务支付能力不强
农村老人对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等新型养老服务的消费意愿不强。老年人普遍具有很强的节俭意识和传统家庭观念,喜欢儿孙绕膝的家庭式养老,“养儿防老,子孙尽孝”的传统思想观念十分普遍。[9]如果去养老院,不仅老人会觉得被抛弃,子女也会感到没面子。同时,大部分农村家庭对赡养老人的支出有限,支付能力不足,以商洛市为例,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873元,而商洛最廉价的养老机构月费用也在两千元之上,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农村老人无法进入养老机构养老。尽管养老机构具有公益性,政府会提供财政补贴,但是政府完全没有能力承担所有老人的养老服务费用,只能为少数高龄、独居、孤寡老人提供资金补贴或者帮助其购买养老服务,因此如果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支持,老年人的潜在需求就无法转化为实际需求。
陕南地区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推进路径
陕南地区地处秦岭腹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民风淳朴,安土重迁的人文环境。较为封闭的地域环境孕育了当地特色的社区互助文化,在大山深处,邻里之间的互助早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农村养老民生服务领域的社会化改革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农村居民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康养新模式、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促进社会资本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提高农村居民的购买能力,是陕南农村养老服务改进的必由之路。
(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是确保陕南农村养老服务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引入多元化资金渠道势在必行。除依赖财政补助外,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保险资金和公益捐赠,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激发市场活力。政府可通过政策激励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拓宽资金来源,同时通过设立公益基金支持长期发展。
第二,建立分期拨款与绩效考核结合的资金分配机制。根据项目进度分期拨款,并通过绩效考核灵活调整资金拨付,确保资金高效利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第三,推广公私合作(PPP)模式。PPP模式结合了政府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本优势,通过共建共享分担风险,增强项目可持续性。地方政府可简化审批流程、提供土地等政策支持,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设施建设与运营。
第四,加强与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的协调,争取专项资金支持。通过将农村养老服务纳入重点项目,地方政府可获得更多资金与政策资源,推动欠发达地区养老服务的稳步发展。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针对陕南地区养老服务机构专业人才匮乏问题,需从人才培养、待遇提升和管理创新等方面采取多层次举措。
首先,构建适合陕南地区的系统化人才培训机制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应与当地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开设专门课程,重点培养护理人员和管理人才,通过奖学金和补贴鼓励本地年轻人加入养老服务行业。此外,推动与省内城市优质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实习和经验交流,提升本地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
其次,提高陕南地区从业人员的社会待遇和职业吸引力。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提供住房补贴、绩效奖励
(三)养老机构盈利能力低下
农村公共服务地域性和封闭性较强。[7]虽然目前已经确立了以市场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还有不足,尤其在公共产品(服务)领域,市场的力量显得更加薄弱。陕南地区的养老院多数为政府出资建造、民办机构负责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注定这些养老机构具有一定的福利和非营利色彩。因而,在陕南地区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价格普遍偏低,安康石泉县民康老年公寓,收费标准分四个等级,收费内容分别是护理费、生活费以及床位费(单人间1000元、双人间500元),其价格根据护理服务的级别不同,由每月1610元到3320元不等。然而,与公立医院的床位费(双人间25元/日起,单人间55元/日起)及日常护理收费标准相比,老年公寓的费用显得更为亲民,再加上一定程度的空床率以及务工开支等,如果没有政府的足额补贴,老年公寓的日常维系非常吃紧。
(四)社会资本参与的活力不足
社会资本举办服务机构手续复杂,准入困难。陕南地区的土地、规划、水电煤等扶持政策,由于中央和省上未承接到位,市以下落实难度大,致使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匮乏,发展空间狭窄,运营成本高,健康运行困难。在用地指标紧张的大背景下,民间资本兴办养老项目落地难,相关手续比较繁琐,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受到打击。[8]
(五)老年人服务支付能力不强
农村老人对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等新型养老服务的消费意愿不强。老年人普遍具有很强的节俭意识和传统家庭观念,喜欢儿孙绕膝的家庭式养老,“养儿防老,子孙尽孝”的传统思想观念十分普遍。[9]如果去养老院,不仅老人会觉得被抛弃,子女也会感到没面子。同时,大部分农村家庭对赡养老人的支出有限,支付能力不足,以商洛市为例,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873元,而商洛最廉价的养老机构月费用也在两千元之上,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农村老人无法进入养老机构养老。尽管养老机构具有公益性,政府会提供财政补贴,但是政府完全没有能力承担所有老人的养老服务费用,只能为少数高龄、独居、孤寡老人提供资金补贴或者帮助其购买养老服务,因此如果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支持,老年人的潜在需求就无法转化为实际需求。
陕南地区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推进路径
陕南地区地处秦岭腹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民风淳朴,安土重迁的人文环境。较为封闭的地域环境孕育了当地特色的社区互助文化,在大山深处,邻里之间的互助早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农村养老民生服务领域的社会化改革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农村居民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康养新模式、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促进社会资本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提高农村居民的购买能力,是陕南农村养老服务改进的必由之路。
(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是确保陕南农村养老服务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引入多元化资金渠道势在必行。除依赖财政补助外,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保险资金和公益捐赠,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激发市场活力。政府可通过政策激励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拓宽资金来源,同时通过设立公益基金支持长期发展。
第二,建立分期拨款与绩效考核结合的资金分配机制。根据项目进度分期拨款,并通过绩效考核灵活调整资金拨付,确保资金高效利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第三,推广公私合作(PPP)模式。PPP模式结合了政府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本优势,通过共建共享分担风险,增强项目可持续性。地方政府可简化审批流程、提供土地等政策支持,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设施建设与运营。
第四,加强与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的协调,争取专项资金支持。通过将农村养老服务纳入重点项目,地方政府可获得更多资金与政策资源,推动欠发达地区养老服务的稳步发展。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针对陕南地区养老服务机构专业人才匮乏问题,需从人才培养、待遇提升和管理创新等方面采取多层次举措。
首先,构建适合陕南地区的系统化人才培训机制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应与当地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开设专门课程,重点培养护理人员和管理人才,通过奖学金和补贴鼓励本地年轻人加入养老服务行业。此外,推动与省内城市优质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实习和经验交流,提升本地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
其次,提高陕南地区从业人员的社会待遇和职业吸引力。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提供住房补贴、绩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