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3版
达州推进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群结构更加合理,数量不断扩大,为生态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天然水域外来物种调查监测、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调查、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植物保护、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等禁渔效果监测评估工作,为科学调控优化水生生物种群,落实生态损害赔偿及补偿修复,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资源的修复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对于坚决打赢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共创青山、绿水、鱼跃、人笑的美丽达州奠定了生态基础。
  (二)安置保障工作进一步抓好
  为持续抓好安置保障工作和维护渔民转产就业成果,市政府通过精准施策,对退捕渔民进行动态跟踪,了解转产就业情况和就业意愿,建立帮扶台账,制定帮扶方案,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7]同时,积极挖掘公益性岗位,妥善解决退捕渔民生计问题。通过发展产业、务工就业、引导自主创业、提供公益岗位等多种方式做好就业帮扶,抓实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帮助448名退捕渔民实现企业吸纳就业或自主创业,对全市有培训需求的退捕渔民应培尽培,确保他们用好转产就业、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政策底线。另外,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纳入相应的社保范畴,满足退捕渔民应保尽保要求,维护退捕渔民切身权益,确保全市1827名退捕渔民上岸就业有出路、长远生计有保障。
  (三)各类船舶管理进一步规范
  按照省、市交通、公安、水务、农业农村四部门《进一步深化船舶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要求,达州围绕“三无船舶”清理整治,摸排船舶844艘,吊离上岸和拆解船舶642艘,完善登记202艘。目前,达州在船舶突出问题整治行动中取得明显工作成效,辖区水域内“三无”船舶得到清理规范取缔,实现了涉砂涉渔“三无”船舶清零,从事捕鱼、捕捞“三无”船舶得到了清船清网,有效遏制了“三无”船舶扰乱水上交通秩序等问题。这些成效不仅为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和通航环境,预防跑船事件发生,持续提升水上交通事故预防预控能力提供保障,而且为达州抢抓机遇做好交通三年大会战,助力打造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渔政执法监管进一步加强
  渔政检查人员坚持渔政日常监管与禁渔执法行动有机结合,依法对天然水域的涉渔船舶、渔具、渔获物和捕捞方法进行检查,重点揪住大案要案、团伙作案及屡教不改的惯犯,深挖细查非法捕捞背后的“恶势力”“保护伞”,实现达州长江流域“清船、清网、清江、清河”的“四清”目标,有效切断非法捕捞涉及的地下产业链、黑色利益链。这些都共同营造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高压严打态势,遏制了违法捕鱼行为,维护了正常的渔业资源保护和渔业生产秩序。同时,集合达州禁捕实际情况,及时配置一批渔政船艇、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现代化执法装备,规范渔政管理执法着装、证件和标识,提升了渔政管理和执法的效果。
  (五)风险防控意识进一步增强
  在推进“十年禁渔”工作中,达州通过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工作,积极反馈退捕渔民利益诉求,及早发现问题苗头,做好负面舆情管控,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禁捕工作的宣传和推广,使得执法人员和广大群众的风险防控意识不断提高。另外,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和传播平台,发挥各类基层普法阵地作用。科普宣传长江禁捕退捕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详细解读禁渔退捕的方针路线,广泛宣传不遵守《渔业法》《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后果危害,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各类问题,做到电视有影、报纸有文、网络有痕,并在重要河段、场镇、码头等地广泛设立固定宣传标语或标识牌,确保禁捕退捕工作家喻户晓,全面增强了市民风险防控意识。
  达州推进长江流域“十年禁渔”面临的困境
  达州推进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工作成效明显,但在总体向好的态势中,还有一些新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禁渔执法案件查处不顺畅
  通过对近几年的非法捕捞案件进行查证分析,取证、判断、跟踪、抓捕等过程全靠人工处理,案件查处不顺畅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非法捕捞行为具有隐蔽性。主要集中在野外自然水域和偏远乡村,涉案人员同执法监管人员打“游击战”和时间差,导致执法船难以在第一时间到达,执法人员难以及时掌握涉案最新情况。
  二是非法捕捞行为时间不确定。作案时间多发生在深夜,集中在凌晨至天亮,但涉案人员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往往会扔掉作案工具或跳入水中,这就增加了就地取证和就地查获的难度。[8]加上近年来非法捕鱼手段的翻新,工具的高科技化,导致查处工作跨部门,调查取证难,执法办案难,耗时长久。[9]
  三是非法捕捞行为地点不固定。达州市嘉陵江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