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8版
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
  A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思想有待进一步深化
  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地改造世界。A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呈现的一系列问题,从源头来看就是生态文明思想有待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A市相对于东南沿海地区而言,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民众生活范围也相对狭小,生存视野较为狭窄,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推动者仍是当地政府。但是,政府存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A市生态文明建设处于摸索阶段,客观条件限制了其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保护治理效果差强人意。A市部分地区为完成乡村振兴工作要求的经济目标,未能很好地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工作中心聚焦于经济发展,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并未给予充分重视。
  另一方面,受地区偏远、生活方式陈旧、思想观念保守固化、教育资源以及就业机会相对偏少的影响,乡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尤其是科技型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导致人口规模虽庞大但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地区存在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不足、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根深蒂固等现象。部分人还停留在小农经济思想,长期生态文明观念缺失,缺乏资源忧患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不关注、不了解、不执行”,未能形成基于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受到一定阻碍。
  (二)农业工业污染较为严重
  当前,A市仍处于农业工业加速发展阶段,农业工业现代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A市耕地受气候限制,存在面积小、产量低、耕作困难等问题,人口增长与土地等自然资源退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为追求高效益,A市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污染,并对土地肥力有着不可逆的消耗。农药化肥渗入地下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经过耕地污染后的土地更是直接影响农作物,造成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损失。同时,毁林开荒等较为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陡坡耕种等低层次垦殖方式、焚烧秸秆等污染现象依旧存在。此外,A市部分地区居民靠山吃山,通过滥采“山产品”、肆意破坏植被等无节制生产方式,攫取自然资源换取利润,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生态资源消耗严重,土地资源面临枯竭。
  另一方面,A市工业主要是以能源消耗为主的重工业,例如煤炭、冶金、石油化工等,且分布广、增长快、污染类别复杂多样,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废气和废水对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治理挑战。同时,随着产业转移,东南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产业迁到A市,加之科技创新相对落后、设备落后、缺乏科学合理的污染监管,工业园区、工业开发区不断增加,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依然存在。尽管已经关停了部分企业,但积重难返,A市产业升级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等任务仍旧十分繁重。
  (三)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我国生态脆弱带多分布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地质条件先天脆弱,经济相对落后,历史上又几经战乱、自然灾害以及大规模过度开发,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较难恢复。
  一方面,A市由于部分森林过度砍伐,矿产资源过度开采,土壤酸碱化、荒漠化、重金属污染严重,加剧了地下水位下降,降水减少,气候愈加干旱。尤其是一些地区仍处于“十年九旱”的气候困境,当地居民仍面临巨大的返贫风险。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远远超出了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范围,许多自然资源濒临消失或是已经消失,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当地居民的生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A市气候地形多变,境内有多条河流,也有很多草原和湖泊,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与生态安全屏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绿色健康发展。
  A市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革新理念,培育自然观
  实施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源头上革新生态自然观念,改变陈旧的生活方式,奉行科学的自然观。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基本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注重策略和方法,协调好民众、自然、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推动生态环境修复和优化治理措施。
  一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态观念,利用领导干部的导向作用,真正做到取信于民,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基层,落到实处。引导民众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依据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存发展活动,在“自然的人化”实践中,使“人化”成为人顺从自然法则的能动之“化”。
  二是要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资源观、伦理观、利益观、消费观等。要强化民众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引导其从自然伦理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民众正确认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之间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