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视角下以昭君文化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会不自觉地受到周边环境氛围的影响,情随景动,将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转化为主观感受的体会,以达到触动心灵、升华情感的作用。充分发挥旅游者在参与旅游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产生思考、评价、总结的心理过程,在情感上形成肯定和赞美的心理反应,进而对人的意识产生具有催化作用的效应,激起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身份的情感认可。
因此,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导向,丰富昭君出塞的表现方式,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系统,引导游客深度参与到文化体验中。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打造昭君文化旅游品牌,用精彩生动的文艺演出和节日仪式庆典活动还原昭君出塞的历史场景,通过VR、AR等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展示方式,开发云游“昭君和亲路”等现代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在沉浸式情境中感同身受,从而产生与故事主人公王昭君之间的情感连接,唤醒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共同感受,增强对民族团结友好的价值认同。
同时,打造文化体验场景,让游客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亲身体验中去,比如民族歌舞、节日活动、传统手工制作等,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整合关于昭君文化的现有旅游资源,规划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体会到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同一地区的交织交融,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空间地理形态,在自然风光、人文特色的体验中达到对昭君出塞历史的情感升华。
(三)深入阐释昭君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8]王昭君已经成为彰显“民族友好团结”的文化符号。要实现以文旅融合推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就需要深入挖掘和阐释昭君文化的内涵价值,以此增加游客对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文化身份理解和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的文化认同最核心的就是要实现对群体价值观念的认同。从昭君出塞历史事件来看,其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和合”的核心理念,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理想;从王昭君个人品格来看,她无私奉献、坚强勇敢、善良博爱的优秀品质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表现,是中华各民族在品德塑造上的共同价值追求,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相连的一部分。因此,一方面,要将昭君文化蕴含的“和平”“和谐”“和睦”的价值理念,融入到景区布展、解说讲解、旅游宣传、文艺演出等旅游项目的各方面,让旅游者在细致入微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各民族“和合”的共同文化内核;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旅游宣传讲解中对王昭君美好品德的赞美与歌颂,引导旅游者产生对王昭君品格中体现的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游客只有在旅游过程中认识到不同民族本质上拥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才能体会到中华文化内在统一性,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此外,要深入挖掘新时期昭君文化的时代内涵,定期举办昭君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策划昭君文化研究重大项目,鼓励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解读昭君文化,为实现昭君文化旅游更好融合打下学理基础。充分发挥昭君文化节的作用,发挥文化浸润的作用,让昭君文化旅游成为展现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镜子,增强昭君旅游项目的文化吸引力。提取最具代表性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特性的文化符号,加入昭君文旅纪念品、艺术品等文创产品设计,在好玩好看中传播文化内核与深层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载《人民日报》,2022-03-06(001)。
[2]张朝枝:《文化与旅游何以融合:基于身份认同的视角》,载《南京社会科学》,2018(12):163页。
[3]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3(02):99页。
[4]秦玉莹、郝亚明:《身份认同视域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载《广西民族研究》,2022(04):76页。
[5]可永雪、余国钦:《历代昭君文学作品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480+464-467页。
[6]马冀、杨笑寒:《昭君文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67页。
[7]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载《旅游学刊》,2020,35(03):67页。
[8]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9-09-28(002)。
作者简介
温佳靓 内蒙古党校(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因此,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导向,丰富昭君出塞的表现方式,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系统,引导游客深度参与到文化体验中。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打造昭君文化旅游品牌,用精彩生动的文艺演出和节日仪式庆典活动还原昭君出塞的历史场景,通过VR、AR等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展示方式,开发云游“昭君和亲路”等现代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在沉浸式情境中感同身受,从而产生与故事主人公王昭君之间的情感连接,唤醒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共同感受,增强对民族团结友好的价值认同。
同时,打造文化体验场景,让游客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亲身体验中去,比如民族歌舞、节日活动、传统手工制作等,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整合关于昭君文化的现有旅游资源,规划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体会到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同一地区的交织交融,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空间地理形态,在自然风光、人文特色的体验中达到对昭君出塞历史的情感升华。
(三)深入阐释昭君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8]王昭君已经成为彰显“民族友好团结”的文化符号。要实现以文旅融合推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就需要深入挖掘和阐释昭君文化的内涵价值,以此增加游客对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文化身份理解和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的文化认同最核心的就是要实现对群体价值观念的认同。从昭君出塞历史事件来看,其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和合”的核心理念,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理想;从王昭君个人品格来看,她无私奉献、坚强勇敢、善良博爱的优秀品质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表现,是中华各民族在品德塑造上的共同价值追求,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相连的一部分。因此,一方面,要将昭君文化蕴含的“和平”“和谐”“和睦”的价值理念,融入到景区布展、解说讲解、旅游宣传、文艺演出等旅游项目的各方面,让旅游者在细致入微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各民族“和合”的共同文化内核;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旅游宣传讲解中对王昭君美好品德的赞美与歌颂,引导旅游者产生对王昭君品格中体现的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游客只有在旅游过程中认识到不同民族本质上拥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才能体会到中华文化内在统一性,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此外,要深入挖掘新时期昭君文化的时代内涵,定期举办昭君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策划昭君文化研究重大项目,鼓励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解读昭君文化,为实现昭君文化旅游更好融合打下学理基础。充分发挥昭君文化节的作用,发挥文化浸润的作用,让昭君文化旅游成为展现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镜子,增强昭君旅游项目的文化吸引力。提取最具代表性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特性的文化符号,加入昭君文旅纪念品、艺术品等文创产品设计,在好玩好看中传播文化内核与深层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载《人民日报》,2022-03-06(001)。
[2]张朝枝:《文化与旅游何以融合:基于身份认同的视角》,载《南京社会科学》,2018(12):163页。
[3]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3(02):99页。
[4]秦玉莹、郝亚明:《身份认同视域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载《广西民族研究》,2022(04):76页。
[5]可永雪、余国钦:《历代昭君文学作品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480+464-467页。
[6]马冀、杨笑寒:《昭君文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67页。
[7]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载《旅游学刊》,2020,35(03):67页。
[8]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9-09-28(002)。
作者简介
温佳靓 内蒙古党校(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