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6版
艺术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意涵表征、发生理路及教育应对
谈发现艺术类大学生隐性逃课具有以下特征:
  (一)普遍性
  研究使用随机抽样法,在西安美术学院、烟台南山学院、西安体育学院采用问卷星随机进行问卷施测。共发放问卷1100份,获得有效问卷990余份,在针对“你是否平时每节课都认真听课”这一问题,仅有4%的同学回答是肯定的,有近乎50%的同学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隐性逃课行为,这说明隐性逃课已经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的普遍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二)差异性
  与综合高校相同,艺术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公共课,隐性逃课最高的是公共选修课。不同的是,艺术类大学生隐性逃课在不同的艺术专业、课程和教师之间都有较大的差异。如艺术史论、艺术理论等课程理论性较强、较难理解、实践性较弱的课程隐性逃课率较高;讲课形式单一、以灌输为主、缺乏互动和讲课风格单一的课堂隐性逃课率较高,较难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三)选择性
  艺术类大学生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隐性逃课,而是具有选择性,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取舍对课程进行评估与价值判断来主观选择是否隐性逃课。部分同学认为一些课程对自己未来发展规划“无用”便选择隐性逃课,而将自己的精力与时间专注于他们认为对自己未来“有用”的课程,或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或为考研等做准备;另一部分学生也会利用隐性逃课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与艺术相关的事情,如绘画创作、艺术研究等。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4.4%的同学认为自己目前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日后的工作不会有太大的关联。
  (四)非理性
  艺术类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越轨行为,但参与隐性逃课的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越轨行为,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利选择自己想学的课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知识。调查中发现有16.4%的学生认为大学所设的选修课都是做样子,有近20%的学生认为自己上大学就是为了得到文凭。有10.8%的同学认为考试只要合格就行,名次及奖学金等不重要,有23.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用担心考试,即使挂科后还可以补考、重修。由此可见部分同学对大学课堂的认知存在偏差选择隐性逃课,背离了大学教育的初衷。
  艺术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发生理路
  艺术类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会不断地强化,对其身心发展与学业生活均产生负面影响,从学生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互动过程对艺术类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角度进行诠释,对纾解艺术类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尤为迫切。
  (一)教育主体认知出现错误偏差,学习动机严重不足
  现在整个教育弥散着功利主义气息,学生接受的教育也逐渐成为一种生存的教育。长期受这种氛围的影响容易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质产生认知偏差,缺乏学习动机,不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态度积极性不高。
  首先,艺术类大学生大部分是因为兴趣爱好而选择了艺术专业,对专业水平的提高有着强烈的渴望,当课堂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他们会放弃他们认为的对自身未来发展效用较低的课程,而是将精力投入到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学习或其他事情上去,也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或其他原因而被动地选择了艺术专业,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和兴趣,甚至有抵触和反感的情绪,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些学生往往缺乏内在学习动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满足家庭的期待而学习,对于一些他们认为无关紧要或者无趣的课程,就会选择隐性逃课,以逃避学习的压力和困难。
  其次,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到基础知识、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影响,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没有打好基础知识,导致在大学阶段难以跟上教学进度。有些学生在思维方式方面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难以适应艺术教育的特点。有些学生在审美观念方面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见解。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就会产生自卑和失望的情绪,从而选择隐性逃课,以回避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
  最后,部分艺术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或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导致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感兴趣,对学习的效果和价值不看重,对学习的责任和义务不重视,对学习的规则和纪律不遵守,对学习的困难和问题不解决,对学习的同伴和环境不适应,从而形成了一种消极、被动、逃避的学习态度,表现为隐性逃课的行为。
  (二)教育主导教育观念有待革新,教学素养亟须增强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其教育观念、教学素养深刻影响着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