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8版
艺术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意涵表征、发生理路及教育应对
  首先,教师要革新教育教学观念,坚持以生为本。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的鲜明特点和学习方式决定了专业教师要不断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探寻00后艺术类大学生学习发展规律,用科学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另外教师还要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营造积极、健康、好学、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纾解艺术类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
  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素养,赢得课堂认可。教学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但由于绩效考核或非升即走制度所导致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使得部分教师教学投入不足,存在消极怠慢行为,这样更容易助长艺术类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因此,教师要加大教学投入,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另外,还要根据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创新和吸引力,注重与时俱进,结合艺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需求,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技能水平。
  最后,教师要利用科技优势,助力传统课堂教学。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及人工智能普遍使用,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泛在学习现象无处不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优势,探索适合艺术教育的新模式,积极打造艺术“金课”、艺术慕课,通过网络技术平台发掘、传播、保存更多的艺术作品。另外专业教师还要尝试运用互联网等建立线上师生互动反馈机制,针对学生课堂出现的隐性逃课行为及时给予教育反馈或者提醒,引导其身心回归课堂教学情境。
  (三)形成多方教育合力,构建协同治理育人新模式
  艺术类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严重影响高校教学生态,高校相关部门要加以重视,要重新审视教学管理的现实状况,深入剖析学生偏离课堂学习本真的缘由,加强多方协同治理,形成教育合力,扭转隐性逃课这种课堂越轨行为。
  首先,学校要完善管理制度,营造健康良好的学术氛围。艺术类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投射出艺术高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完善相关制度。一方面,要制定艺术院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管理条例。隐性逃课隐蔽性较强,不容易被察觉,高校在加强隐性逃课管理时需注意方式方法,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趋于成熟,外在强制的管理措施换来学生的课堂“听话”或者表面服从可能只是一种为了获得收益或规避惩罚的虚假敷衍。因此制定管理惩罚措施要带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尽量站在学生发展的视阈下综合考虑,不能操之过急,且管理措施一旦落地需要严格执行以达到惩罚督促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要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及学生评教制度,改变教学在教师晋升考核过程中的比例,为“教学型”教师提供发展平台与制度保障,加大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得教师无后顾之忧而潜心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减少学生隐性逃课行为。
  其次,家庭要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转变价值观念。部分艺术生的家长坚守短期的实用主义,缺乏长期主义的艺术视角,容易忽视思想道德及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长期受这样家庭氛围的影响容易使得学生变得功利主义。一方面,需要家长同学校合力扭转学生功利的、短视的错误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学习观、发展观,并做好艺术生涯规划,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内在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给予一定的心理关怀。艺术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自我塑形阶段,不可避免会经历困难、挑战、失败与挫折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学习状态。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由于学习和生活等困难引发的不良情绪没有得到疏导,长期的压抑导致他们依靠网络治愈自我内心,因而逐渐导致沉迷虚拟世界而逃避现实情境,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
  最后,教育管理部门要优化选才制度,探索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自1952年开始艺考,招生数量与培养规模逐年增加,对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然而艺考的“火热”发展导致部分急功近利的家庭参加各种突击班“曲线进名校”,入学后却因综合文化素养不高或者文化水平较低困于完成基本学业受到公众质疑,助长了浮躁的社会风气,这严重违背了艺术人才的发展规律。近些年国家多次提升对艺术类考生文化素养的要求,彰显了对艺术人才规律的尊重,教育部门应该深化艺考改革,建立高校艺术类考试分级管理政策、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艺考招生考试服务体系等改革,进一步纠偏“临时速成”“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等功利性思维,加大艺考过程性考核要求,不断探索艺术人才选拔机制,为更多拥有艺术天赋和文化内涵,真正热爱艺术的青年提供平台和发展路径,维护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苏]姆·伊·季亚钦科、坎迪鲍维奇:《大学心理学》,朱企儒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73页。
  [2]尤妙、朱丛杉、李增科:《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及治理对策探究》,载《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01):10-14页。
  [3]尤妙:《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位论文,2020。
  [4]郭彪、彭双印:《艺术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特征、原因及对策分析》,载《中国电力教育》,2013,(35):207-208+217页。
  [5]李杰、郑玉章:《音乐院校专业小课“隐性逃课”的归因及对策研究》,载《歌海》,2011(02):101-104页。
  [6]龚放:《聚焦本科教育质量:重视“学生满意度”调查》,载《江苏高教》,2012(01):1-4页。
  [7]赵婧、王雅柔:《高质量大学课堂建设的伦理学探赜——基于对“隐性逃课”现象的反思》,载《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45(12):55-61页。
  [8]朱新荣:《关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10。
  [9]乔琦:《身体在场思想游离: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22。
  作者简介
  尤 妙 西安美术学院学工部助教,研究方向为学生发展与教育
  陈昱任 西安美术学院学工部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朱丛杉 烟台南山学院学工部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