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1版
“新文科”视阈下翻译本科专业课程建设探索
壁垒,守正创新,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培育特色翻译专业和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经贸类高校的外语专业可依托院校经贸类专业优势,培养经贸翻译人才;工程类高校的外语专业可以结合工程类专业优势,培养具备高级外语交流能力的国际工程技术人才,积极推进“翻译+”建设。通过融合学校的优势学科,既可为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也容易为翻译学科的发展培育出新的增长点。
  3、教研协同发展
  教研协同发展是指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相互促进,让教和研成为翻译课程发展的推力。构成翻译学科的课程本身就有理论和实践之分,实践是理论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结果则最终服务于实践。教研协同发展是一个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最终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实践的循环过程。教研协同发展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让科研来丰富翻译专业课程内容,让教学来发现课程内容的不足之处,例如通过自编教材来补充和丰富已有的课程。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7]推进教研协同发展还应鼓励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以及信息技术的方法开展科研工作,夯实信息技术与翻译的融合,增进外语教师对前沿研究方法的了解,利用科学的统计和大数据的方法促进科研。例如Python编程的应用、SPSS、语料库应用等,都是提升外语教研协同发展行之有效的策略。
  (二)外部融合
  外部融合是指校内翻译专业课程与校外资源的融合。以往翻译专业外部融合的形式常常是进行校企合作、定点实习等,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还不够成熟,很难实现校企共赢。本模型针对翻译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以如何实现课程的内外部融合为重点。
  实现校内外资源融合主要有模型图所示的渠道:对合作企业需求的调研、招聘需求的跟踪、校友提供的翻译资料、学生面试所涉及的翻译试题等方面。
  1、合作企业需求调研
  调研合作企业需求最切实的做法是进行课程共建,课程共建不应仅限于实习层面,还可扩展到教学上。比如,语言资产管理、语言项目管理等相关课程,可聘请企业资深从业人员任教,通过教学内容来了解企业的需求,通过需求分析来开设或者修正课程体系。课程共建从教学开始,最终过渡到企业实习,同时也可增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增进教师对企业的了解,通过企业任职来收集和采用适合翻译教学的案例,以丰富翻译课程教学的内容。从对接企业业务需求的角度出发,调整和丰富翻译专业课程内容,进而摆脱人才培养模式和内涵单一、学生就业竞争力不高的困境。
  2、招聘需求跟踪
  招聘需求跟踪是指对来校招聘翻译岗位的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从企业的业务、产品和文化以及企业英文版进行整理和双语资料归档,建立双语平行语料库,用以服务翻译课程教学。从笔者经验来看,大部分企业的双语资料都是公开的,企业也都愿意赠送企业产品的双语资料供学校教学使用。对于只有单语资料的文件,也可以通过调研相近企业,或者参加各类国际贸易会,比如广交会等来获取更多资料。当然,也可以通过自行开发双语语料库来丰富翻译专业教学案例,采用一部分优质的翻译硕士毕业实践报告来制作双语语料库等,以丰富课程内涵。
  3、校友提供的翻译资料
  校友提供的翻译资料是指向已毕业的学生收集部分脱敏的,经授权可供丰富翻译专业课程使用的材料。可获取资料的渠道包括校友企业、校友供职的企业和校友合作的企业等。这些材料与翻译一线结合最紧密,可用以丰富翻译课程,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更有利于提升翻译专业学生的竞争力,避免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性问题,满足翻译课程的实践性,还保证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4、学生的实践报告
  学生的实践报告可分为校内翻译实践报告和企业实习报告。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并适当采用实践报告中脱敏的文件来充实翻译课程内容。另一种是学生实习和面试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问题,这些内容最贴近翻译行业的实践内容,而且内容经过反思和指导,对符合纳入翻译课程的案例要积极采用,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奖励,以鼓励更多更好的实践案例。
  课程的系统性、实践性和信息技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良性发展的过程,不论哪一种模式进行双语语料库建设,都应当注意到人力投入的问题。在“新文科”背景下,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除教学以外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课程建设应当有专人专职负责,由集体共建,合理合作分工。
  结 语
  “新文科”建设是翻译本科专业摆脱当前发展困境、培育学科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翻译本科专业“新文科”建设不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简单地增加其他学科内容,而是一场涉及翻译专业如何守正创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需求变化的大变革。从本文结合“新文科”主张建构的模型来看,促进翻译课程内部融合、守正创新是实现翻译专业纵向发展的基础,技术赋能和突出实践性是途径,这也是夺取翻译本科专业“新文科”胜利的三大法宝。本研究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对今后外语类其他专业方向的“新文科”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刚、张译文:《交叉学科门类背景下智能工程外语学术体系建设初探》,载《外语电化教学》,2022,44(02):64-68页。
  [2]王文斌、李民:《我国外语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与解析》,载《外语教学》,2017,39(01):1-5页。
  [3]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考与探索——兼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载《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6(06):3页。
  [4]吴岩:《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载《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02):3-7+90页。
  [5]胡开宝:《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理念与路径》,载《中国外语》,2020,17(03):14-19页。
  [6]刘宏:《外语院校新文科建设理论与实践》,载《中国外语》,2021,18(01):15-16页。
  [7]崔世勋、刘学和、董从文:《试论高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提高》,载《黑龙江高教研究》,1990,09(02):84-87页。
  作者简介
  陈香美 闽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
  袁秀凤 闽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