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共同富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较为艰巨。农村贫困人口在脱贫后并不具备较强的维持非贫困状态的能力,仅在2021年,全国就识别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526万人,脱贫人口的后续生计成为日益引起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广大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经济发展分化、县级财力薄弱、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产业发展活力不强、粗放式资源开发模式难以为继、转移就业和增收难度加大以及家庭禀赋先天不足等多种原因,脱贫人口的脆弱性更为显著,因意外返贫的风险也更为突出。
因此,深入研究西部地区农村脱贫人口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在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贫困反弹,并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一条减贫脱贫新思路的同时,还对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罗丞研究员等的力作《艰辛与转变:西部地区农村脱贫人口的可持续生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正是众多研究中的优秀著作之一。该书立足于可持续生计分析视角,深入探求农村脱贫人口生计策略的形成机制及其结果,寻找降低脆弱性、改善生计资本和提高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方法、途径和政策制度措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欠发达地区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微观层面的决策和参考依据。笔者读完全书之后,想谈些读后感觉。
首先,研究视角独特。尽管直接聚焦农村脱贫人口生计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学界持续关注与农村贫困人口生计紧密相关的多个方面,如脆弱性环境、生计资源、生计选择、生计结果以及政策和制度支持等。遗憾的是,已有研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农村脱贫人口可持续生计方面关注明显不足,对于前述核心概念,缺乏基于现实背景的明确界定。研究内容较为分散,缺乏在统一逻辑框架下的相互关联与验证,未能对核心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动态变化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此外,还缺乏基于实证研究基础之上,促进生计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政策和制度建议。针对上述缺陷,作者构建了农村脱贫人口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框架,遵循“脆弱性环境→生计资本→生计选择→生计结果”的研究主线,将上述四个核心概念整合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进行研究,为全面、系统理解农村脱贫人口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提供了范式和可能。
其次,研究思路清晰。作者对农村脱贫人口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研究进展进行了细致的回顾,基于文献回顾和以脆弱性和政策认知为代表的外部环境分析,构建了农村脱贫人口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依据上述分析框架,分别对农村脱贫人口的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