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传统剪纸艺术研究专家陈山桥
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外出谋生,老手艺人也日渐衰老。正是基于此,陈老师开始潜心搜集整理传统剪纸图样、记录其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从安塞开始至今,他走遍了陕西有剪纸的角角落落,绘制陕西省剪纸区域图、出版论著。当谈及剪纸艺术本身时,陈老师的神情是愉悦的甚至是兴奋的,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然而当回归到现实时,他的神色突然黯淡下来。他说:“从20世纪90年代起,剪纸这门传统艺术就已经开始蜕变。现在的剪纸的语言形式越来越向绘画看齐,失去了传统剪纸的艺术特色。大多年轻人受现代美术造型观念的影响,剪纸的艺术韵味越来越少。过去妇女们受农文化的影响,从小研习剪纸,剪纸也广泛用于各种风俗活动。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剪纸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造型体系、文化内涵体系、色彩体系,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其艺术本真和文化内涵,没有了之前的灵魂。”
困境与未来的博弈
从形式角度而言,搜集民间剪纸的图样(俗称“样子”),依葫芦画瓢,剪纸是“可学”的。但剪纸又是不可学的,因为一旦脱离了它的原始生存环境,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是一道看似无解的难题。唯有一点可以尝试突破,那就是原地保存、原地发展。陈老师认为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把剪纸传承下去的重点,就是要唤醒民俗,将剪纸回归民俗。要设法让民俗重新传播开来,将传统剪纸应用于生活中,树立群众的文化自信。第二,将剪纸作为文化产业经营也是应该思考的问题。让传统剪纸致富剪纸艺人是一件很好的事,将传统剪纸与商业相结合,现在就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但经营也是一种艺术,不是每个艺人都能去营销自己的剪纸。传统剪纸的传承与保护和商业剪纸一定要分开来进行,在发展商业剪纸的同时,也要重视保护传统剪纸。”
当有人问及剪纸优劣的评判标准时,陈老师的回答是中肯的,他说:“剪纸没有好坏的标准,不可以用西方美术的观念去衡量这些作品。传统的剪纸作品有其自身的特色,而且民间艺人之间有自己独特的品评思路,有些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剪的好的作品被称为‘样子’,在婆姨大姑娘的手中一代代传承。”被当作商品出售的剪纸,不可避免地要迎合消费者的喜好,市场烙印非常明显,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最起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剪纸艺术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但要时刻牢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剪纸是“不可复制”的,因为那是剪纸艺人的内心表达,是她们对祖辈的敬仰,也蕴含着生命个体的喜怒哀乐愁。
剪纸是我的全部
毕业于美术院校版画专业的陈老师,因为特殊的年代去了一个偏远的县域,误打误撞与剪纸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年轻的生命在传统的剪纸艺术中得到陶冶,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促使他毅然放弃了绚烂的美术创作之路,扎根于陕北传统文化的沃土,延伸至关中、陕南的田间地头,深耕细作,终于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了累累硕果。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时间赛跑,努力弥合传统文化断裂的链条。由于观念的问题,类似剪纸这样的手艺极少被历史文献所记载,这就为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所幸在一些相对闭塞的地方还较好地保留着历史的韵味,这是剪纸特有的语言,在图案中、在当地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对这些珍贵图案和故事的搜集整理,是陈老师的心愿。“剪纸是我的全部”,陈老师饱含深情地说道。他希望借着祖国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剪纸艺术家与剪纸爱好者能够多交流、多创作,认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剪纸这块民族瑰宝能够得到传承。
剪纸是一种镂空的艺术,但蕴含着丰盈充实的人生。陈山桥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倾力于保护与传承,用陕西人的朴实厚道,向祖先致敬、向艺人致敬,圆满着自己的人生,普惠当代与后世。临别时,陈老师特意将自己编著的几本剪纸著作赠送给我,我向他深鞠一躬,并诚恳地表达愿意协助他进行剪纸研究。本以为是周末一次简单地走亲访友,却成了对我的一次精神洗礼。无论社会怎样飞速发展,总有人在坚守,正如我自己所从事的古文献整理一样。小文初成,为防止错漏,我特意将文章通过微信发给陈老师,他又发给我一些参考资料,还特别强调说自己的恩师是当时在延安市群众艺术馆工作的靳之林老师(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博士生导师),是靳老师让他认识到民间剪纸的价值,并鼓励和指导他普查了安塞的民间剪纸。看到这样滚烫的话语,我内心有些澎湃。名师如暗夜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吃水不忘挖井人,耕耘于剪纸研究领域几十年的陈老师如今可谓功成名就,但他时刻牢记师恩,并以此勉励自己。作为晚辈后学,当以陈老师为榜样,淡泊名利,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尽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高叶青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民间艺术
困境与未来的博弈
从形式角度而言,搜集民间剪纸的图样(俗称“样子”),依葫芦画瓢,剪纸是“可学”的。但剪纸又是不可学的,因为一旦脱离了它的原始生存环境,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是一道看似无解的难题。唯有一点可以尝试突破,那就是原地保存、原地发展。陈老师认为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把剪纸传承下去的重点,就是要唤醒民俗,将剪纸回归民俗。要设法让民俗重新传播开来,将传统剪纸应用于生活中,树立群众的文化自信。第二,将剪纸作为文化产业经营也是应该思考的问题。让传统剪纸致富剪纸艺人是一件很好的事,将传统剪纸与商业相结合,现在就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但经营也是一种艺术,不是每个艺人都能去营销自己的剪纸。传统剪纸的传承与保护和商业剪纸一定要分开来进行,在发展商业剪纸的同时,也要重视保护传统剪纸。”
当有人问及剪纸优劣的评判标准时,陈老师的回答是中肯的,他说:“剪纸没有好坏的标准,不可以用西方美术的观念去衡量这些作品。传统的剪纸作品有其自身的特色,而且民间艺人之间有自己独特的品评思路,有些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剪的好的作品被称为‘样子’,在婆姨大姑娘的手中一代代传承。”被当作商品出售的剪纸,不可避免地要迎合消费者的喜好,市场烙印非常明显,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最起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剪纸艺术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但要时刻牢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剪纸是“不可复制”的,因为那是剪纸艺人的内心表达,是她们对祖辈的敬仰,也蕴含着生命个体的喜怒哀乐愁。
剪纸是我的全部
毕业于美术院校版画专业的陈老师,因为特殊的年代去了一个偏远的县域,误打误撞与剪纸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年轻的生命在传统的剪纸艺术中得到陶冶,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促使他毅然放弃了绚烂的美术创作之路,扎根于陕北传统文化的沃土,延伸至关中、陕南的田间地头,深耕细作,终于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了累累硕果。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时间赛跑,努力弥合传统文化断裂的链条。由于观念的问题,类似剪纸这样的手艺极少被历史文献所记载,这就为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所幸在一些相对闭塞的地方还较好地保留着历史的韵味,这是剪纸特有的语言,在图案中、在当地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对这些珍贵图案和故事的搜集整理,是陈老师的心愿。“剪纸是我的全部”,陈老师饱含深情地说道。他希望借着祖国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剪纸艺术家与剪纸爱好者能够多交流、多创作,认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剪纸这块民族瑰宝能够得到传承。
剪纸是一种镂空的艺术,但蕴含着丰盈充实的人生。陈山桥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倾力于保护与传承,用陕西人的朴实厚道,向祖先致敬、向艺人致敬,圆满着自己的人生,普惠当代与后世。临别时,陈老师特意将自己编著的几本剪纸著作赠送给我,我向他深鞠一躬,并诚恳地表达愿意协助他进行剪纸研究。本以为是周末一次简单地走亲访友,却成了对我的一次精神洗礼。无论社会怎样飞速发展,总有人在坚守,正如我自己所从事的古文献整理一样。小文初成,为防止错漏,我特意将文章通过微信发给陈老师,他又发给我一些参考资料,还特别强调说自己的恩师是当时在延安市群众艺术馆工作的靳之林老师(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博士生导师),是靳老师让他认识到民间剪纸的价值,并鼓励和指导他普查了安塞的民间剪纸。看到这样滚烫的话语,我内心有些澎湃。名师如暗夜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吃水不忘挖井人,耕耘于剪纸研究领域几十年的陈老师如今可谓功成名就,但他时刻牢记师恩,并以此勉励自己。作为晚辈后学,当以陈老师为榜样,淡泊名利,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尽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高叶青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