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9版
新时代人民文艺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地位和审美标准,反对简单地以商业标准和市场流量取代艺术标准,要将反映时代精神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首位,有效平衡文艺作品的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影响、市场价值。最终以优秀的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从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三)新时代文艺要坚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根本立场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维护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举措,它涉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审美品格等,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这些内蕴优秀的文化基因,对于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民族发展的重大举措。
  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这是陕西文艺工作者的共同理想。新时代文艺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立场,充分展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重视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审美新风范。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民间传统文艺作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其中包括各类民间工艺、舞蹈、秧歌剧、音乐、民间文学、绘画、民歌、说书、神话、传说、戏曲等,这些民间传统文艺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文化记忆和审美心理,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要善于将这些民间、民族文化从创作群体、作品形式、创作风格、传播途径等多环节进行拓展,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推动更多的优秀文艺院团和艺术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四)新时代文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2]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首先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文脉与国脉相连,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历史的时代要求,也是文艺的必然规律。新时代文艺实践是一个涉及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艺术表现形式拓展与探索、社会现实展现与反映,以及个体创作能力的考验与提升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文学、艺术和文化领域的传统创作方式、创作思维的革新和突破,而且是一个需要多方位努力和协调的过程。它要求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新和完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现实,以作品呈现现实,从而使艺术更具有社会的责任感和现实的影响力。还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将传统文明、现代思维、当代技术融于一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创造活力。
  纵观陕西文艺,无论文学、影视、绘画,还是戏剧、民歌、演艺,都尊古而不复古;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上,都不拘一格,并在融通古今中锐意创新。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这对于新时代的文艺实践,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善于借助科技手段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不断吸收新技术,并将其融进审美形态中,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各种文艺创作中,要善于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作灵感,丰富文化形态,从而使文艺作品更契合时代审美需求;在各种文艺活动中,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媒介联动发展,线上与线下并举,台上和台下联动,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数字音乐技术等新技术,推动科技与文艺活动的融合发展,打造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以陕西文艺创新助推三秦文化产业提质升级,以文艺繁荣助力国家文化振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8+32-34页。
  [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65页。
  作者简介
  毋 燕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艺批评、陕西文学和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