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0版
在守正创新中绽放人民文艺的新时代生命力
马燕云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是扎根生活沃土、吸收实践养分而持续焕发旺盛生命力的民族精神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全面跃升,这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是扎根生活沃土、吸收实践养分而持续焕发旺盛生命力的民族精神载体。优秀的文艺作品离不开人民的认可,经得住市场的检验,守艺术品质之正,创时代文脉之新,在真善美中不断追求人民文艺永恒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1]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范畴,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问题,文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诉求。新时代新使命,我们需要在坚持守正创新中,让人民的文艺绽放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时代光彩。
  坚持以守正创新繁荣发展新时代人民文艺。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2]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作者胜。[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4]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人民文艺不断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途径,对繁荣发展新时代人民文艺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双向互动。守正,但不止步,创新,但不变质。守正创新践行人民文艺的时代责任。把握时代之脉、聆听时代之声、引领时代之风、破解时代之问是人民文艺的时代责任。守正,是人民文艺的理论立场。新时代人民文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创新,是人民文艺的实践表达。新时代人民文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是在准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前提下,从文艺自身规律和精神属性出发、根植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客观实践的先进观念,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从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生活实践中挖掘创作原材料,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艺表达方式凝聚社会共识、构建文化认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守正创新实现人民文艺的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5]文艺发展和经济建设同为社会的创造性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新时代人民文艺繁荣发展的价值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人民既是经济建设领域的实践主体,又是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