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1版
在守正创新中绽放人民文艺的新时代生命力
的构建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最终价值取向,是新时代人民文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发展的根基,也是市场和文艺的共同立场。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6]人民文艺要弘扬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百年来,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落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奋进新时代的实践当中,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化文艺路径,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应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理论研究实践体系,不断确立社会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人民文艺要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智慧积淀,是新时代社会理想与个体理想共同实现的价值支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文艺是流动的、灵活的,它既能充分汲取时代精神又不囿于固定模式,能以有形具象传递思想、传播意识,因此,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活泼灵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作用社会现实、弘扬中国精神。
  人民文艺要聚焦文化引领。聚焦文化引领,就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巩固文艺阵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十分复杂。文艺产出环节、文艺作品评价机制等都已出现新的变化。如何坚持应有的艺术标准,如何坚持优先社会效益,其次经济效益,如何更好发挥文艺的审美教育和社会教育作用等,都直接影响着人民文艺阔步迈向“高峰”的脚步。人民文艺为人民,人民文艺人民爱。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关系,既要尊重市场规律的普遍性,更要尊重文艺规律的特殊性,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精品育人品,用良心赢民心。
  坚持创新推进人民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设。创新是引领人民文艺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人民文艺的生命。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前提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目标是解决现实问题。“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开辟新境,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7]我们应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创新文艺制度、坚定文化自信、更新文艺创作,推进人民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掌握话语主动权,用新时代文艺的生命力把中国故事推向全世界。
  创新文艺制度,掌握话语权。人民文艺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成果。从新文化兴起的北京到中央苏区,从红军改编到战略决战,从进京赶考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的新时代,文艺制度从人民需求出发,因时创新且一脉相承。这其中,创新主体是人民,创新过程是开放包容,创新价值是人民共享,文艺制度在历史与现实对照中建立、在理论与实践对话中发展,文艺话语权始终牢牢掌握在人民的手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话语权。思想性和民族性是人民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创新的双翼支撑,缺一不可。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区别于她的自我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会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可持久创新的根基。
  人民文艺是社会主义文化的表达形式和传播载体,肩负着传递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责任和使命。可以说,文化自信愈坚定,文化符号愈鲜明,文艺传递愈准确,话语权就愈有力。更新文艺创作,提升话语权。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人民文艺创作的时代使命。文艺创作是思维认知和创作手段相结合、文化内涵和外在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近年来,新媒介技术的升级迭代、大数据技术分析的精准化,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新兴文艺创作形态不断涌现,为突破文艺创作的传统理念提供了可能性。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艺创作,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思想支撑和有力舆论支持,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形态使中国故事的传播更广泛、影响更深远。
  参考文献
  [1][5]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8+132页。
  [2][3][4][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298-299页。
  [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5-16页。
  作者简介
  马燕云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文化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