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2版
论新时代陕西文学的“传承”与“新变”
韩红艳
  新时代陕西文学继承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陕西文学创作优良传统,自觉地承续为民众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对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梳理与审视中,不断求新求变。在书写地域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嬗变,探索历史与现实的叙事中,推动“文学陕军”创新发展。近年网络文学与儿童文学发展态势良好,陕西文学创作更为多元化。文学评论成绩瞩目,充分发挥了评论赋能创作的作用。未来,陕西文学会不断探索新发展空间,勇攀文学高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文学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不同题材和审美多元化的作品,由此奠定了陕西文学在全国的持续影响力。新时代以来,陕西老一辈作家陈忠实、贾平凹、和谷、莫伸、叶广芩、冷梦、红柯、高建群、吴克敬、冯积岐等,中青年作家弋舟、陈仓、赵韦、周瑄璞、杜文娟、邢小俊、杨则纬等,以及网络文学作家申大鹏、李国瑞、紫芒果等,共同用作品构建起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彰显出新时代陕西文学蓬勃发展态势。
  新时代陕西文学精品佳作不断涌现,截至2022年,“陕西作家获国家级文学大奖数量增至54个。”[1]在陕西文学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既可看到当代陕西文学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也能发现陕西文学发生的新变化,呈现的新面貌,并从中可以预测陕西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守正创新
  新时代陕西文学自觉地继承了为民众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史诗化”叙事依然持续。陕西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赓续,在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当中,体现出对时代变迁的关注和对现实的忧患意识。1942年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中国文艺的基调,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基础上,对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领导文艺工作的理论思考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2]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陕西作家积极响应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此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传统,并以“乡土文学”著称。进入新时代以来,陕西作家与时俱进,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书写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新变化。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建党百年”等主题创作中,推出反映社会生活变迁与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陕西作家一以贯之的文艺情怀,不断显示着“文学陕军”的品牌效应。
  从柳青《创业史》、杜鹏程《保卫延安》到路遥《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再到贾平凹《秦腔》、陈彦《主角》《装台》,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迁,呈现着对乡土中国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深切忧患与反思,充满对民族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深切思考。陕西文学这种宏大叙事的艺术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当代主流文艺传统相契合,符合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也正因为如此,《保卫延安》《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装台》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进入新时代以来,当代陕西文学依然坚持“史诗化”叙事。贾平凹相继出版了《带灯》《老生》《极花》《山本》《暂坐》《酱豆》《秦岭记》《山河传》等,延续着贾平凹创作的商州叙事,也显示了其在乡土文学外的都市文学创作实绩。《秦岭记》被誉为:“将秦岭里的物事、人事、史事娓娓道来,为读者奉献出一部在心里累积多年的秦岭山川草木志、动物志、村落志、人物志。”[3]《河山传》讲述了农村青年进城谋生后成为私营企业家的起起落落,被评论家誉为“一部地地道道具有现代意识的、讲述中国变革时代经验和中国故事的小说。”[4]陈彦有多年的剧院生活,在戏剧这一领域深耕多年,讲述秦腔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