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7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陕西文艺新价值路径探析
    中国-中亚峰会上的芙蓉花舞

场,这些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首先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无不来自在民间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人物、诗词、音乐、绘画、历史传说等文化资源,因此能够极快地与观众、游客的文化需求、民族情感相连接。在此基础上,这些文艺作品可以进一步激起人民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考,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文艺作品的欣赏者转变为参与者、传播者,甚至是创作者,借由文艺这一载体,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陕西文艺时代性的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坐拥大量相关资源的陕西在建设文化强省、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应当对其大力发掘。2023年,西安成功举办了“中国-中亚峰会”,这是建交三十一年来,中国和中亚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在迎宾式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举办仪式的地点是可以全面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唐芙蓉园;迎宾表演以中国传统礼制当中级别最高的“天揖礼”表达着对四方宾客的敬意;随后的“八佾舞”是最高规格的迎宾舞蹈,籥翟结合,展现出中国“仁义礼智信”的文化精神特质;而“芙蓉花舞”则借助唐代乐伎盘鼓舞的元素,呈现出“曲水映芙蓉,相聚在长安”的美好场景。迎宾式上的一系列表演无不让宾主梦回千年前的盛世气象,也无不诉说着当今中国的繁荣昌盛,以文艺表演为载体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展现了中国的时代风貌。
  除了主场展示,陕西文艺还积极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2022年,作为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展的对口合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剧《青铜》在海内外平台以线上展播的方式一经播出,就备受法国网友好评。该舞剧以青铜器为主线,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进行了艺术化的表达,使其能够更加通俗易懂地被外国观众所了解。而2023年在土库曼斯坦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开幕式暨文艺晚会,2023年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举办的西安市文化和旅游推广交流以及新加坡“2023总统挑战慈善”义演等海外文化活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借助陕西文艺之舟在“一带一路”沿途扬帆远航,将新时代陕西乃至中国的美好形象展现给全世界人民。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陕西文艺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养分,充分满足了陕西文艺表达时代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内在需求,是陕西文艺能够“立起来”“走出去”的骨气和底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陕西文艺新价值的基本维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合理继承、运用、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使其能够为陕西文艺提供新价值,是陕西文艺不断走向繁荣的题中之义。
  (一)中国精神应当成为陕西文艺的表达焦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5]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应当成为新时代陕西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陕西是孕育中华精神核心要素的沃土,相关人物、传说、历史等等元素都应该成为文学艺术的创作素材和表达焦点。如从唐初至北宋末年,世居府谷县的折氏家族,“内屏中国,外攘夷狄”,功勋卓著,折德扆之女与北宋名将杨业的婚姻更是衍生出“杨家将”的传奇,被历代史书、小说、戏剧反复改编,民间争相传颂;东汉时期的扶风班氏,留下了“一家两代作《汉书》”的美谈,父亲班彪续写《太史公书》、长子班固定名《汉书》,开创断代记史之先河,班固之妹班昭则续补《汉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史家;而班固之弟班超,则纵横千里、收复西域,留下了“投笔从戎”的典故;其他可以用于创作的经典题材如名臣杨震之清廉自守、刚正不阿,大儒马融之钻研经学、桃李芬芳……这些中华精神的典型代表,都应当在多形式、多平台、多维度的文艺创作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使其自身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文化基础。
  (二)中华美学应当成为陕西文艺的展示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