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0版
《过秦论》何以成为“西汉鸿文”
《上林赋》等经典之作,主客之间的“抑扬”交锋,犹如一场场思维盛宴,矛盾斗争的胶着状态使得双方的力量得以充分展现,内容表现更为鲜明生动。
  在纵向行文的构建上,“抑扬”手法使得观点与感情层层递进,不断深化,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姿态,华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这种抑扬手法的运用,赋予了文章一种灵动的变化美,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跌宕起伏的艺术享受。
  虽然《过秦论》并非赋文之体,却同样透露出灵动变化之韵味,其魅力之深,堪比锦绣山河之画卷。贾谊在文中并未拘泥于传统主客问答之形式,却巧妙地在内容上运用抑扬之法,使得文章呈现出两种抑扬态势:整体抑扬与局部抑扬,而且使得抑扬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形成了寓对比于抑扬的实际效果。
  在整体抑扬方面,贾谊一方面对秦之兴盛进行扬颂,详尽描绘秦孝公时期之崛起,以及其后的强盛与始皇之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对秦之衰败进行抑贬,于末篇深刻揭示秦朝最终败亡之悲惨结局。此种行文走势犹如登山观景,山峰之陡峭与险峻使得攀登之路充满挑战与刺激,而登顶之后所见之豁然开朗则令人陶醉于深渊之壮美与神秘。
  至于局部抑扬,贾谊在描绘秦之强盛时,以浓墨重彩之笔触刻画九国联军之空前强大,随后又描写其败北之惨状,先扬后抑,犹如江流回旋,浪花四溅,惊心动魄。而在抑贬秦之衰败时,贾谊又从出身、兵器、规模、谋略等角度进行局部描绘,对陈胜等人物进行贬低,再写豪杰并起灭亡秦族之壮观场面。全文如四季更迭、阴晴圆缺、风起云涌、江山变色,使人目不暇接。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结尾处突然翻出的“仁义不施”之语,犹如风云突起,出人意料,使得整篇文章的意境得以升华。纵观全文,抑扬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变化多端,美感倍增,更加吸引读者的目光,令人难以释卷。
  语言之美——整饬之中彰显散化韵味
  尽管《过秦论》为政论之作,然其语言却颇具赋文之特色。文章讲究铺排渲染,行文多用骈偶句式,气势磅礴。同时,整篇文章在整饬之中又富有散化之美,呈现出独特的韵味。
  开篇对秦孝公壮志之描绘,“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语汇犹如璀璨烟火,辞藻华丽,彰显出秦孝公之雄心壮志,犹如初升之旭日照亮天际。
  在叙述九国联军攻秦之段落时,贾谊妙笔生花,将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等角色一一呈现,声势浩大,犹如朝霞中的万道金光,璀璨夺目。
  谈及秦始皇时,其形象被塑造得威震四海:“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这些描述犹如万马奔腾,气势如虹,充分展现出秦始皇之威武与霸气。
  此外,文中诸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等叙述,内容丰富、音节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犹如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步伐一致、气势磅礴。
  整篇文章中的骈语散见于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整散结合,使得文章既有整饬典雅之美,又不失灵动活泼之气。读起来犹如钱塘江潮般汹涌澎湃,与西湖之波光粼粼相映成趣,共同构建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全文此类之处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综上所述,《过秦论》无疑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史学佳作。全文行文如江河奔腾,如大山巍峨耸立。作者贾谊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史学功底,对秦朝的兴衰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现了我国历史上这一重要时期的全貌。在行文过程中,他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使得文章变化无常,犹如行走于山水之间,令人陶醉。
  文章的语言华美而富有节奏感,犹如变幻莫测的山云水波。贾谊以其高超的文学造诣,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这种境界的达成,非大家不能为之。
  如前所述,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艺术的美感都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绘画和诗歌的美感互通,正是艺术家们对生活、对美的理解在各个领域的体现。而这种互通,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观赏角度。苏轼和王摩诘的美感互通论述,以及张大千对画家技巧的看法,都为我们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奥秘。那就是在熟练掌握技巧的基础上,超越固定法则,用心去感受自然、描绘生活,使得绘画、诗歌等文艺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美感。这种美感,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形式上,更在于作品所传达出的气势和神韵。从这个角度来看,泼墨山水画与《过秦论》的艺术美感之间确实存在着互通之处,它们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展现出了生活的万千气象。
  作者简介
  张亚文 陕西省府谷县府谷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