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1版
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中的道教精神与意象研究初探
李凌飞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卷》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中国古典山水画蕴含的哲学精神与美学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文化的浸润与影响,从其绘画表达、意境呈现与精神旨归上,都与道教文化精神深深暗合。中国传统山水画对自然的理解与再现,是超越世俗经验而直达生命本真的,这一点正好契合道教“法自然”的思想,其所追求的是直达本质的颖悟与会心。
  中国古典山水画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实际上正是道教文化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在艺术上的具体体现。放下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中国古典山水画将其哲学精神与美学思想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实现了宇宙、自然、思想和艺术的同频共振,在和谐中谱写着璀璨而宝贵的文化篇章。

  中国传统山水画代表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审美和追求
  中国传统山水画自秦汉初现端倪,至于隋唐,规模初创;五代两宋,达到技法和表现的巅峰,可谓集大成而成道统。从发展轨迹来说,并不比传统绘画中的人物、花鸟、鞍马、走兽等门类具有时间上的优势,然当其雏形初具,即被赋予超越其他传统绘画门类的地位,元代汤垕《画鉴》曰:“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1]之所以从产生之初,即被赋予如此与众不同的地位与价值取向,除了传统士大夫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哲学笼统下为身心自留“可卧、可居、可游”的心灵归属与审美后花园之外,更多的可能也来自中国传统山水画从产生到发展壮大并最终成型,在技法表现之外,始终都和土生土长于中国本土并影响、教化世代中国人的道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密不可分,这不仅表现在意象选择、审美观照,更表现在灵魂上的共通与道法上的依存。
  南朝著名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叙》中说到:“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2]赋予了山水画完全脱离绘画本身的生命学含义:澄怀观道、映物象形(自然),并列举历代神人、圣贤,都在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和游历中得出超然的乐趣,这超然的乐趣又反过来给予了圣人体察自然的神道法门,给予了贤哲修持人生的通达路径。“以形媚道”更谈到了山水画创作的目的论,通过对自然景观、现象的描绘与表现来接近、表达、取悦自然的法则(“道”),而绘画的其他门类,人物、鞍马、花鸟、草虫、宫观、走兽等等,更多的是在“悦人”的层面,悦人与媚道,其创作目的截然有别。
  中国传统山水画对自然的理解与再现超越世俗经验而直达生命本真
  一代传奇画僧石涛,善画山水,名重一时,可以说是明清之际传统绘画的集大成者。他的传世奇书《苦瓜和尚画语录》(又名《画谱》)开篇《一画篇》即说道:“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立一画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