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建构路径研究
不够。
第三,党的政策宣传不到位。由于党支部工作缺失,造成党的政策宣传不精准,村民理解产生偏差,使村民对党支部认同进一步弱化。
(二)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程度比较低
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意愿不强,治理主体和途径单一,导致各种制度难以落实。
第一,村民参与意愿不强。村庄内部松散,凝聚力不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比较低,导致村民之间联系互动少,进一步削弱村庄凝聚力,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治理主体单一。没有形成党建引领、多方参与良性机制,更多依靠上级党组织直接或间接参与村庄事务,缺乏对于多元化主体参与的认识,限制了乡村治理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参与治理的途径比较单一。党建引领的多元化治理需要广泛依托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参与,但实际中,基本仅限于村民选举,很难有效表达村民的真实意愿。
(三)落后思想意识还比较普遍存在
村民思想中落后成分还比较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得到彰显。
第一,不良风俗和陋习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乡风文明程度不高,一些陈规陋习仍然存在,例如封建迷信思想、重男轻女观念、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等不正风气,不仅违背了勤俭节约传统美德,也给村民带来了比较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浮于表面,没有得到真正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
第三,利己思想比较盛行。遇事多从利己角度考虑问题,对村务不热心,组织动员开展公共设施建设难。
潍坊市Q村乡村治理体系建构改进路径
潍坊市Q村积极探索乡村善治的有效举措,探索出一条“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的乡村治理路径,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作出了有效探索。
(一)强化政治引领,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近年来,Q村实现蝶变发展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听党话、跟党走”,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根本政治方向和组织保证。
第一,建强支部班子。选好支部带头人,有了“主心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Q村能够实现蝶变发展,关键是建设了一支强有力的支部班子,特别是选出了一位好的支部带头人。村支部书记过去曾从事建筑行业,管理经验丰富、眼界宽阔,而且有带领村民致富的强烈愿望;推行责任制,发挥班子合力。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村庄选出了一批热心村务、年富力强、致富本领高的村干部队伍,村“两委”班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两委”班子采用集中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责任制,明确每名“两委”成员的具体责任,把担子压实到人,做到个个有责任,人人有压力。
第二,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严抓“三会一课”,党支部将“三会一课”作为强班子、建队伍的重要抓手,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开展支部书记讲党课,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与村庄发展实际相结合,开展学习研讨,为村庄发展建言献策;切实落实民主生活会,坚持开展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党员思想动态,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存在问题不回避、不遮丑,将民主生活会作为改进思想、谋求发展的重要手段,以自我革命引领村庄事业发展。
第三,注重制度激励与约束。加强以制度管班子建队伍,实施履职尽责精准化管理,推行以“年初定诺、月度践诺、季度点诺、年度述诺”为主要内容的“四诺制”管理,及时公开承诺事项和工作进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制定村干部“不谋私利、不搞特殊、不偏不倚”的“三不”规矩,每月面向党员群众晒账本、晾村务,推动村级各项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实施党员管理积分化,根据党员承诺和贡献,每月进行分数核算,每年进行累计评比,有效激发了党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实施党员服务网格化,将党员按照特长组建网格化管理服务队伍,分别服务于划定的网格责任区,增强了党员的担当责任意识。
第四,强化责任担当教育。挖掘村庄红色历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以村庄模范人物教育广大党员,增强党员干部责任和担当意识。村庄专门打造党史馆与党性体检中心,建立老党员宣讲队伍,组织宣讲村庄红色历史文化,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党员,宣传弘扬正能量,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担当意识。
(二)筑牢自治强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乡村治理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不断完善保障群众当家作主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性格局。
第一,探索“一定三议两监督”民主管理工作法。
第三,党的政策宣传不到位。由于党支部工作缺失,造成党的政策宣传不精准,村民理解产生偏差,使村民对党支部认同进一步弱化。
(二)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程度比较低
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意愿不强,治理主体和途径单一,导致各种制度难以落实。
第一,村民参与意愿不强。村庄内部松散,凝聚力不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比较低,导致村民之间联系互动少,进一步削弱村庄凝聚力,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治理主体单一。没有形成党建引领、多方参与良性机制,更多依靠上级党组织直接或间接参与村庄事务,缺乏对于多元化主体参与的认识,限制了乡村治理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参与治理的途径比较单一。党建引领的多元化治理需要广泛依托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参与,但实际中,基本仅限于村民选举,很难有效表达村民的真实意愿。
(三)落后思想意识还比较普遍存在
村民思想中落后成分还比较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得到彰显。
第一,不良风俗和陋习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乡风文明程度不高,一些陈规陋习仍然存在,例如封建迷信思想、重男轻女观念、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等不正风气,不仅违背了勤俭节约传统美德,也给村民带来了比较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浮于表面,没有得到真正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
第三,利己思想比较盛行。遇事多从利己角度考虑问题,对村务不热心,组织动员开展公共设施建设难。
潍坊市Q村乡村治理体系建构改进路径
潍坊市Q村积极探索乡村善治的有效举措,探索出一条“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的乡村治理路径,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作出了有效探索。
(一)强化政治引领,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近年来,Q村实现蝶变发展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听党话、跟党走”,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根本政治方向和组织保证。
第一,建强支部班子。选好支部带头人,有了“主心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Q村能够实现蝶变发展,关键是建设了一支强有力的支部班子,特别是选出了一位好的支部带头人。村支部书记过去曾从事建筑行业,管理经验丰富、眼界宽阔,而且有带领村民致富的强烈愿望;推行责任制,发挥班子合力。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村庄选出了一批热心村务、年富力强、致富本领高的村干部队伍,村“两委”班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两委”班子采用集中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责任制,明确每名“两委”成员的具体责任,把担子压实到人,做到个个有责任,人人有压力。
第二,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严抓“三会一课”,党支部将“三会一课”作为强班子、建队伍的重要抓手,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开展支部书记讲党课,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与村庄发展实际相结合,开展学习研讨,为村庄发展建言献策;切实落实民主生活会,坚持开展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党员思想动态,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存在问题不回避、不遮丑,将民主生活会作为改进思想、谋求发展的重要手段,以自我革命引领村庄事业发展。
第三,注重制度激励与约束。加强以制度管班子建队伍,实施履职尽责精准化管理,推行以“年初定诺、月度践诺、季度点诺、年度述诺”为主要内容的“四诺制”管理,及时公开承诺事项和工作进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制定村干部“不谋私利、不搞特殊、不偏不倚”的“三不”规矩,每月面向党员群众晒账本、晾村务,推动村级各项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实施党员管理积分化,根据党员承诺和贡献,每月进行分数核算,每年进行累计评比,有效激发了党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实施党员服务网格化,将党员按照特长组建网格化管理服务队伍,分别服务于划定的网格责任区,增强了党员的担当责任意识。
第四,强化责任担当教育。挖掘村庄红色历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以村庄模范人物教育广大党员,增强党员干部责任和担当意识。村庄专门打造党史馆与党性体检中心,建立老党员宣讲队伍,组织宣讲村庄红色历史文化,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党员,宣传弘扬正能量,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担当意识。
(二)筑牢自治强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乡村治理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不断完善保障群众当家作主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性格局。
第一,探索“一定三议两监督”民主管理工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