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建构路径研究
对土地流转、旧村改造、村企联建、项目建设、“三化改革”等村级重大事务,一律采取“一定三议两监督”的办法,即党支部先定思路;再召开村“两委”会讨论商议,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或者村民大会表决实施;决议结果、实施结果公开,接受村务监督委员会和街道的监督。群策群力,最大限度保证决策科学性。
第二,落实阳光议事日制度。对于村级重点工作项目,从论证规划到具体实施,都要经过多轮党员和群众意见征集;在阳光议事日会议上,晒账本、晾事务,接受党员和群众问询;认真落实党务、村务公开制度,设立“三务”公开栏,每月按照街道列出的公示清单,及时更新到公开栏及“灯塔-党建”在线,随时接受村民、村务监督委员会和街道的监督。
第三,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在农村生活和工作,“光软不硬有人欺负你,光硬不软没人理会你”,要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硬”和“软”的关系。在原则问题上,要坚持用“硬办法”,做到不让步、不迁就,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在化解矛盾纠纷等问题上,要用“巧劲”。比如,要善于发动村民中比较有威望的老同志,或者退休回乡有一定政策水平的老干部,让他们发挥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优势,有效化解难题。
(三)健全法治保障,涵养法治规则意识
开展普法宣传,提高村民法治意识和能力,让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第一,推进普法进社区。组织法治进社区活动,定期邀请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到社区讲解法治知识,围绕村民关心的法治问题给予解答,提高村民法治意识和能力;组建法治宣传小组,经常性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第二,实行法治积分量化。将遵纪守法、安全生产、诚信、信访等纳入量化指标,进行评议积分,年终根据积分情况评选星级文明户。这实现了法治与德治的有机融合,使依法依规办事成为群众自觉的日常遵循。
第三,制定村规民约。制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章程》等,对村民日常言行、婚丧嫁娶等提供规则约束,养成村民按章按规办事习惯,以村规民约建设推动移风易俗。
(四)坚持德治教化,倡导向上向善文明风尚
坚持文化铸魂,以文化建设塑造文明新风气,为乡村治理提供持久的向上向善力量。
第一,以红色文化铸根脉。挖掘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村庄红色历史,学习革命、建设、改革年代涌现的一批革命先辈事迹,传承先辈“坚定信仰、群众至上、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筑牢村庄发展的根脉;建设红色展馆,丰富红色文化传承载体。村庄兴建了红色展馆,以实物载体的形式再现了几代人不懈奋斗的事迹和精神,引导村民学习传承先辈精神。同时展馆向社会开放,教育影响更多的人,履行社会责任;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助推红色精神传承。结合重大党史事件,积极推出红色文化品牌,打造出看得到文物、听得到史实、感悟得到精神的“党史”红色文化宣讲品牌,不断为红色精神注入时代新内涵。
第二,以传统文化涵养美德。实行居民信誉卡管理制度,从遵纪守法、信访安全、诚实守信、公益活动等方面进行评议,年终根据积分情况,评选星级文明户,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向好;定期组织开展“好家风”“好少年”“好媳妇”等评选活动,以有效激励提升村民道德文明素质,引导形成讲文明、比贡献、享幸福的良好氛围。
第三,以文化活动树文明新风。注重开展富有新时代内涵的文化活动,比如举办无人机表演晚会、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艺术节、中国农民丰收节水果采摘邀请赛和美丽乡村健康跑(山东站)等文体活动,为村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新时代美好生活,涵养村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五)立足产业兴旺,筑牢乡村善治的基础
乡村治理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产业发展为乡村治理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Q村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与乡村善治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第一,聚焦解决村庄“造血”功能,创新谋求产业发展。村庄将土地全部流转,成立合作社,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实现了村庄发展跃升的第一步。此后,通过不断改革发展,经过股份经济合作社、村企联建发展、专业合作社经营等几个阶段,继而推动农村产权改革,把农村“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市场资本,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金融动力。
第二,聚焦乡村善治目标,以新发展助推有效治理。在扩大再生产基础上,村庄投资基础设施、村居、文化等建设,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居住环境和村民精气神,实现了乡村由“脏乱差”到“净齐优”转变,实现了乡村善治。
作者简介
陈 蒙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基层
治理
第二,落实阳光议事日制度。对于村级重点工作项目,从论证规划到具体实施,都要经过多轮党员和群众意见征集;在阳光议事日会议上,晒账本、晾事务,接受党员和群众问询;认真落实党务、村务公开制度,设立“三务”公开栏,每月按照街道列出的公示清单,及时更新到公开栏及“灯塔-党建”在线,随时接受村民、村务监督委员会和街道的监督。
第三,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在农村生活和工作,“光软不硬有人欺负你,光硬不软没人理会你”,要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硬”和“软”的关系。在原则问题上,要坚持用“硬办法”,做到不让步、不迁就,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在化解矛盾纠纷等问题上,要用“巧劲”。比如,要善于发动村民中比较有威望的老同志,或者退休回乡有一定政策水平的老干部,让他们发挥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优势,有效化解难题。
(三)健全法治保障,涵养法治规则意识
开展普法宣传,提高村民法治意识和能力,让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第一,推进普法进社区。组织法治进社区活动,定期邀请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到社区讲解法治知识,围绕村民关心的法治问题给予解答,提高村民法治意识和能力;组建法治宣传小组,经常性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第二,实行法治积分量化。将遵纪守法、安全生产、诚信、信访等纳入量化指标,进行评议积分,年终根据积分情况评选星级文明户。这实现了法治与德治的有机融合,使依法依规办事成为群众自觉的日常遵循。
第三,制定村规民约。制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章程》等,对村民日常言行、婚丧嫁娶等提供规则约束,养成村民按章按规办事习惯,以村规民约建设推动移风易俗。
(四)坚持德治教化,倡导向上向善文明风尚
坚持文化铸魂,以文化建设塑造文明新风气,为乡村治理提供持久的向上向善力量。
第一,以红色文化铸根脉。挖掘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村庄红色历史,学习革命、建设、改革年代涌现的一批革命先辈事迹,传承先辈“坚定信仰、群众至上、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筑牢村庄发展的根脉;建设红色展馆,丰富红色文化传承载体。村庄兴建了红色展馆,以实物载体的形式再现了几代人不懈奋斗的事迹和精神,引导村民学习传承先辈精神。同时展馆向社会开放,教育影响更多的人,履行社会责任;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助推红色精神传承。结合重大党史事件,积极推出红色文化品牌,打造出看得到文物、听得到史实、感悟得到精神的“党史”红色文化宣讲品牌,不断为红色精神注入时代新内涵。
第二,以传统文化涵养美德。实行居民信誉卡管理制度,从遵纪守法、信访安全、诚实守信、公益活动等方面进行评议,年终根据积分情况,评选星级文明户,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向好;定期组织开展“好家风”“好少年”“好媳妇”等评选活动,以有效激励提升村民道德文明素质,引导形成讲文明、比贡献、享幸福的良好氛围。
第三,以文化活动树文明新风。注重开展富有新时代内涵的文化活动,比如举办无人机表演晚会、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艺术节、中国农民丰收节水果采摘邀请赛和美丽乡村健康跑(山东站)等文体活动,为村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新时代美好生活,涵养村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五)立足产业兴旺,筑牢乡村善治的基础
乡村治理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产业发展为乡村治理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Q村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与乡村善治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第一,聚焦解决村庄“造血”功能,创新谋求产业发展。村庄将土地全部流转,成立合作社,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实现了村庄发展跃升的第一步。此后,通过不断改革发展,经过股份经济合作社、村企联建发展、专业合作社经营等几个阶段,继而推动农村产权改革,把农村“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市场资本,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金融动力。
第二,聚焦乡村善治目标,以新发展助推有效治理。在扩大再生产基础上,村庄投资基础设施、村居、文化等建设,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居住环境和村民精气神,实现了乡村由“脏乱差”到“净齐优”转变,实现了乡村善治。
作者简介
陈 蒙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基层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