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推进陕西实现共同富裕
业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保税维修、离岸贸易等业务,加大国外产供链布局,打造更加灵活高效的产业协作配置体系,在高水平开放中锻造竞争新优势。三是分类施策激发民营市场主体活力。聚焦中小微民营企业这个绝大多数,推进“普惠式纾困+直达式支持+滴灌式帮扶”等政策组合,激发中小微民营企业活力,夯实稳就业、稳增长的根基;要聚焦“专精特新” 民营企业优等生,持续提升规模和能级,激发澎湃动能;要聚焦中小企业集群延链补链拓链,加快形成集群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同时,在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时加强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关心员工福利待遇及正常诉求,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只有做到“义利兼顾”,才能实现“富民厚生”。
(三)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推进共同富裕
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强化城市核心竞争力,以内生发力、全局聚力、创新增力不断提升城市能级。一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升级改造,充分发挥好秦创原在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二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构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治理新格局,推进城市综合治理提质增效。三是促进区域联动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加强陕西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和涉秦岭区域省份合作,推动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产业创新。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的高级形态,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新发展阶段,城乡发展的差距已经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就陕西而言,应在推动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上努力,构建全域一体、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发展格局,有效推动资源、产业、人口、技术等在城乡区域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融合,促进城乡互补、区域协调、共同繁荣,为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示范。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充分发挥陕西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优势,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应在因地制宜上做文章、在特色发展上下功夫、在产业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上求突破。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农业农村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广大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致富。二是提高农村聚合资源要素的内生发展动力。围绕资金、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建立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康养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村的创新力、竞争力、吸纳力和承载力。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县域承载能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形成县乡村衔接互补的发展格局。村庄交通等设施的供给应适应当前人口规模的变动,将分散、空心化以及小规模的村庄人口通过多种形式聚集起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的高效供给。通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连接城市与乡村,弱化农村地区在地理空间上的区位劣势,同时加强数据、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强化“城乡联通”“要素聚合”“动力激活”和“乡村转型”,从基础设施、要素支撑、动力提升和空间拓展等方面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从而有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陕西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双向发力”、扬长补短、久久为功,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
参考文献
[1]黄庆华:《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伦理》,载《秘书工作》,2024(02):78-80页。
[2]邓子纲:《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载《新湘评论》,2023(14):23页。
[3]李红权、赵忠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进路》,载《湖南社会科学》,2023(04):22-27页。
作者简介
唐 博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金融学、区域经济学
(三)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推进共同富裕
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强化城市核心竞争力,以内生发力、全局聚力、创新增力不断提升城市能级。一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升级改造,充分发挥好秦创原在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二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构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治理新格局,推进城市综合治理提质增效。三是促进区域联动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加强陕西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和涉秦岭区域省份合作,推动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产业创新。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的高级形态,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新发展阶段,城乡发展的差距已经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就陕西而言,应在推动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上努力,构建全域一体、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发展格局,有效推动资源、产业、人口、技术等在城乡区域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融合,促进城乡互补、区域协调、共同繁荣,为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示范。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充分发挥陕西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优势,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应在因地制宜上做文章、在特色发展上下功夫、在产业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上求突破。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农业农村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广大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致富。二是提高农村聚合资源要素的内生发展动力。围绕资金、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建立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康养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村的创新力、竞争力、吸纳力和承载力。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县域承载能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形成县乡村衔接互补的发展格局。村庄交通等设施的供给应适应当前人口规模的变动,将分散、空心化以及小规模的村庄人口通过多种形式聚集起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的高效供给。通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连接城市与乡村,弱化农村地区在地理空间上的区位劣势,同时加强数据、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强化“城乡联通”“要素聚合”“动力激活”和“乡村转型”,从基础设施、要素支撑、动力提升和空间拓展等方面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从而有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陕西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双向发力”、扬长补短、久久为功,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
参考文献
[1]黄庆华:《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伦理》,载《秘书工作》,2024(02):78-80页。
[2]邓子纲:《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载《新湘评论》,2023(14):23页。
[3]李红权、赵忠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进路》,载《湖南社会科学》,2023(04):22-27页。
作者简介
唐 博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金融学、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