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9版
以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推进陕西实现共同富裕
  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富民厚生、义利兼顾”构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伦理观,只有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富民厚生、义利兼顾”,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和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这一观念不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一脉相承,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哲学、道义、价值、社会等方面高度契合。[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以“富民厚生”的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在养老、医疗、托幼、住房、教育等领域“义利兼顾”,强调“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传统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塑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精华,[1]为彼此的相互成就提供了重要前提,也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明确指引。
  以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扎实推进陕西实现共同富裕的启示
  中国-中亚峰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陕西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正确指引下,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为抓手,坚定不移探索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的西部示范道路。
  (一)全面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共建共享中推进共同富裕
  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多地关注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公共社会福利,实施“富民厚生”的经济政策。一是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保证群体间、城乡间、区域间公共服务内容、标准、质量的统一性,推动公共服务的便利共享、均衡共享、优质共享。持续扩大公共服务广度。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丰富社会保障服务内容,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质量,灵活调整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二是增强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及“秦云就业”等平台,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与公众需求有效对接。不断拓展智慧文化、智能体育、智慧医疗等新业态,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办好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群众身边事,坚持以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三是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加大再分配力度,巩固完善三次分配制度,全面建成并持续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根据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让发展成果普惠更多群众,加快推进陕西实现共同富裕;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扩大就业带动城乡居民增收,抓好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落实好减税降费等政策,强化灵活就业等措施,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为群众增收提供有力支撑,多措并举减轻群众负担,不断提升三秦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是加强监管力度、维护人民权益。及时纠正经济活动中的不当行为,协商解决社会各方面利益冲突,推动经济活动向富民后厚生、义利兼顾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共赢。
  (二)系统施策,优化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
  民营经济是稳增长、稳就业的“生力军”,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助推器”。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市场之“水”, 水大鱼大、水优鱼肥。要以创建国家级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为引领,探索“两个毫不动摇”发展新路径,依靠深化改革,破除在审批许可、市场准入、要素获取等方面的隐性壁垒,确保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民营经济可以参与公平竞争。持续创新政策、服务、机制,推动营商环境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转变,为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打造“闭环式”政策服务体系。完善细化配套政策,加快出台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实施意见,高效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增量提质,向更高能级跃升。鼓励支持银行、金融机构、基金公司、风险投资有机分工,搭建融资生态圈和资本运作生态圈,面向中小微民营企业提供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支持中小微民营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