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相依:牧人巴让和衣扎的回家之路
扎琼巴让和女儿在草原上骑马
用镜头给他们一个自信、一个尊严,把他们对草原的努力再回馈给他们,这才是记录的意义。”
他发现影像记录同样可以守护家乡。“比如我完成了一部记录牧民治理草原沙化整个过程的纪录片,给当地牧民放映。因为沙化治理的智慧来自于他们,当我把这些智慧集中在一起又放映给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原来牦牛自己有,种子也可以自己收集,这个治理方法也是自己的。他们就会动起来,也为草原做点事情。”
不一般的回家丨唤醒和连接
巴让说,我不是治沙英雄,我只是一个牧民。
他热爱草原,所以一个真正的牧民就是最大的赞誉了吧。在他心里,草原是一个活生生的万物相依共生的系统。他看着自己的那匹白马,有一次生出了羡慕,“马在草原上多么自由啊。我很想成为它,和它换换,也可以最后连生命也回归大地。”
衣扎拍了叔叔巴让和马的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嘶,ROAR》,它同样揭示了草原生态系统里面人与马的关系。
那匹白马是十二年前哥哥送给巴让的。巴让的女儿旺姆也很喜欢它。只要有时间巴让就带着女儿去骑马。“我想让她在马背上长大,让她从小熟悉马,与马产生感情。这对牧民的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马是牧民跟大地最好的连接。“在草原上,我和马像亲密的朋友。它也像我的工作伙伴,陪我参与见证了很多事情。”巴让在纪录片中讲述道。
草原没有围栏的时候,地域特别辽阔。牧民靠骑马放牧,对马十分依赖。后来有了围栏和摩托,牧民对马的需求也就慢慢减弱。后来强壮的马没有了,凶猛的狗没有了,男人在退化,他们失去了勇气,草原上的生命在退化。
巴让想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一部分年轻人,告诉他们:马不是玩具,它是我们生命的陪伴。我们和马的关系也是与草原、大地的关系。
巴让以天葬仪式送走自己的白马,肉身供给其他动物,骨头慢慢融入土壤。白马虽然死了,但身体依然在草原上、在黄河边、在巴让身旁。
有一次,他在家门口看到了两个小孩子。一个小孩想骑马,但马有点高,他的兄弟跑过来帮他骑了上去。那个画面不知怎么突然打动了他。有一种草原的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的领悟。两个孩子互相帮助,就像左手帮右手那么自然。孩子得到帮助后,骑上了马,在草原上奔跑、唱歌、放牧、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看,牧民有了草原,也许就有了一切。”
巴让创办过一个名叫“回家”的骑马游学活动。每年组织家乡的大学生、干部、牧民,还有一些特别有威望的老人,大家一起骑着马,穿越草原、穿越草原沙化地带、穿越部落。骑到最高的山上,老人给年轻人讲述家乡的历史变迁、山水变迁。
“当他们慢慢了解到家乡的价值,会爱上草原,当他爱上草原的时候,不管将来在什么样的领域工作,他们会带着很多很多的希望回来的。会有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共同守护家园,守护希望!”
虽然自己的汉语不够流畅,但是只要有人对牧民和草原之间的故事感兴趣,巴让就愿意分享。十几年前,水电设施还不完善,牧区交通也不方便,巴让带着唐卡到牧区,挂在黑帐篷里给大家讲。
“肯定很多人想,生态恢复是没什么希望的。但真正的希望在心里,心里有希望,现实中自然也会有。”
北大附中每年都带一个团来若尔盖,老师和学生一起来。巴让总是带他们去草原上慢慢讲,七天后,孩子们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次,北京四中也找到他。那天巴让有点激动,全身的毛孔都打开了。讲了一个多小时,有两三个小朋友都落泪了。
巴让相信,人在年轻时接收的理念会影响一生。他
用镜头给他们一个自信、一个尊严,把他们对草原的努力再回馈给他们,这才是记录的意义。”
他发现影像记录同样可以守护家乡。“比如我完成了一部记录牧民治理草原沙化整个过程的纪录片,给当地牧民放映。因为沙化治理的智慧来自于他们,当我把这些智慧集中在一起又放映给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原来牦牛自己有,种子也可以自己收集,这个治理方法也是自己的。他们就会动起来,也为草原做点事情。”
不一般的回家丨唤醒和连接
巴让说,我不是治沙英雄,我只是一个牧民。
他热爱草原,所以一个真正的牧民就是最大的赞誉了吧。在他心里,草原是一个活生生的万物相依共生的系统。他看着自己的那匹白马,有一次生出了羡慕,“马在草原上多么自由啊。我很想成为它,和它换换,也可以最后连生命也回归大地。”
衣扎拍了叔叔巴让和马的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嘶,ROAR》,它同样揭示了草原生态系统里面人与马的关系。
那匹白马是十二年前哥哥送给巴让的。巴让的女儿旺姆也很喜欢它。只要有时间巴让就带着女儿去骑马。“我想让她在马背上长大,让她从小熟悉马,与马产生感情。这对牧民的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马是牧民跟大地最好的连接。“在草原上,我和马像亲密的朋友。它也像我的工作伙伴,陪我参与见证了很多事情。”巴让在纪录片中讲述道。
草原没有围栏的时候,地域特别辽阔。牧民靠骑马放牧,对马十分依赖。后来有了围栏和摩托,牧民对马的需求也就慢慢减弱。后来强壮的马没有了,凶猛的狗没有了,男人在退化,他们失去了勇气,草原上的生命在退化。
巴让想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一部分年轻人,告诉他们:马不是玩具,它是我们生命的陪伴。我们和马的关系也是与草原、大地的关系。
巴让以天葬仪式送走自己的白马,肉身供给其他动物,骨头慢慢融入土壤。白马虽然死了,但身体依然在草原上、在黄河边、在巴让身旁。
有一次,他在家门口看到了两个小孩子。一个小孩想骑马,但马有点高,他的兄弟跑过来帮他骑了上去。那个画面不知怎么突然打动了他。有一种草原的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的领悟。两个孩子互相帮助,就像左手帮右手那么自然。孩子得到帮助后,骑上了马,在草原上奔跑、唱歌、放牧、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看,牧民有了草原,也许就有了一切。”
巴让创办过一个名叫“回家”的骑马游学活动。每年组织家乡的大学生、干部、牧民,还有一些特别有威望的老人,大家一起骑着马,穿越草原、穿越草原沙化地带、穿越部落。骑到最高的山上,老人给年轻人讲述家乡的历史变迁、山水变迁。
“当他们慢慢了解到家乡的价值,会爱上草原,当他爱上草原的时候,不管将来在什么样的领域工作,他们会带着很多很多的希望回来的。会有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共同守护家园,守护希望!”
虽然自己的汉语不够流畅,但是只要有人对牧民和草原之间的故事感兴趣,巴让就愿意分享。十几年前,水电设施还不完善,牧区交通也不方便,巴让带着唐卡到牧区,挂在黑帐篷里给大家讲。
“肯定很多人想,生态恢复是没什么希望的。但真正的希望在心里,心里有希望,现实中自然也会有。”
北大附中每年都带一个团来若尔盖,老师和学生一起来。巴让总是带他们去草原上慢慢讲,七天后,孩子们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次,北京四中也找到他。那天巴让有点激动,全身的毛孔都打开了。讲了一个多小时,有两三个小朋友都落泪了。
巴让相信,人在年轻时接收的理念会影响一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