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1版
万物相依:牧人巴让和衣扎的回家之路
希望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热爱草原的种子。
  他慢慢发现,草原修复从长远来看,需要的可能不是一个种子,不是一棵树,也不是一个好听的语言,而是一份爱。
  巴让希望通过草原修复这件事,让爱和土地之间有一个连接。“所以我一直在回家,我回家的路跟爱有关,与种子有关,也和希望有关。”
  这是不一般的回家。
  2024年6月,衣扎也站上了《一席》的演讲台,分享家乡治理沙漠的草原智慧。这让巴让非常骄傲。
  衣扎演讲的题目是:大地庞大,但每个人的家就这么小。演讲最后,他说:“全世界什么都不缺,就缺两样东西,一个是家乡,一个是亲人。如果说再缺一个,那便是对他们的爱。过去的十二年是跟着他们一起走过来的,将来也会跟着他们一起走。”
  衣扎发现自己身上也连接到了家乡的草原智慧和大地慈悲,就像打开了无穷无尽的珍宝,他竭尽全力地想给予和扩展。
  他想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片土地,将家乡的环保工作持续发展下去。“对每一个在草原生存的人来说,智慧的传承是永不停止的。”衣扎说。
  不一般的水丨水与草也相依
  2015年冬天,巴让和同事贡保回到家乡开展水源地调研。他们发现:“只是片面地保护草原,而忽视水源保护的话,很难真正解决草原沙化问题。”
  他们看到一个水源地已经快要枯竭了,但牛群仍然占据着这个水源地。当地牧民告诉他们:牛群已经习惯了生活在湿地里,所以就算不用喝湿地的水,也愿意把牛蹄泡在湿地里。
  水源为什么会枯竭?牧民们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些人说过去在若尔盖地区水源地太多了,所以在七八十年代左右,人们用炸药把一些水源地给炸了。有些人说水源枯竭与降水量有密切关系。也有些人说主要是因为水里的“鲁”(水神)消失了。
  过去牧民逐水草而居。搬牧场的时候,全村需要一起搬走。所以夏天泥潭沼泽地的草没吃完的话,冬天回来可以继续吃,泥潭沼泽地结冰后,沼泽草长得很高,既能防风,又能给家畜提供足够的食草。草场承包到户后,有些草场里没有沼泽地,缺乏水源,许多牧户开始挖井,每家都会挖七八口水井。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也导致地面水源地枯竭。
  他们发现导致水源地枯竭的因素非常多。
  他们看到有的牧民用铁丝网将水源地围了起来。附近的动物对水源地的破坏也是导致水源枯竭的原因之一。“他们似乎不太会(用科学的方法)保护水源地,又好像非常有保护经验、重视水源地保护。”
  当地喇嘛建议巴让:用石头和泥土来堆砌围墙,来代替铁丝网。因为石头和土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额外的负担。另一个原因是:“水神比较胆小,铁丝网可能会对祭祀水神造成一定的障碍。”
  就像水源地的生态在恶化和耗竭一样,祭祀水神等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也随之没落。在准备恢复水神祭祀活动的过程中,巴让发现自己对很多东西都已经很陌生了。
  他们请了八位僧人为如隆山下枯竭的水源进行了为期八天的祭祀水神活动。有一位僧人手机设备比较好,负责给巴让发送现场的一些照片。
  在祭祀仪式进行了大概三天后,那位僧人发来了一些新照片。巴让问:“是否下雨了?水位似乎有所上涨。”僧人回答:“并没有下雨,但是石头缝隙间有很多细小的泉眼出现,因此水源水位有所上涨。”
  八天后,不知是宗教仪式在起作用,还是物理上对水源淤泥的清理在起作用,这处水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了许多泉眼,发生了明显变化。巴让回复僧人:这是被所有事物祝福的结果啊!
  完成所有的仪式后,僧人们拍了一张水源地照片。与几天前的景象相比,这种变化让巴让有种说不出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恢复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水源,更重要的是复兴了我们本民族文化中对于生态问题独特的思考方式,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如何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方面有独具一格的价值。”
  平静而洁净的水源更容易吸引水神。即使藏文化里认为的“鲁”是无形的、不可见的,但巴让相信它肯定也在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在这千百年历史的变迁中,生态的问题应该是阶段性发生的,而每个阶段,人们都会通过自己的智慧、经验、知识将该阶段的问题克服,并且在这过程中人们不断积累与自然界互动的经验。”
  如隆山下这处水源枯竭的时候,这座山上的沼泽地也在随之干涸。后来,这处水源得到保护之后,它源源不断地流出生命之水,这些水流经湿地,形成小溪流入麦溪河,再融入黄河,最后汇入海洋。
  当水资源恢复到一定程度时会促进草地的恢复;而草地的恢复反过来又会促进水源的恢复;并且当两者都恢复到一定的程度时,区域内降水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继而是相应的环境以及气候的改变。这样的一种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