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3版
万物相依:牧人巴让和衣扎的回家之路
    扎琼仓里展示的自然坛城(河流坛城)

脸,闭上眼睛。他的眉毛胡子瞬间白了,脸上有种和小雪花相应的奇妙的温柔。这种柔软似乎也融入到眼前奔腾的河水中,从黄河上游流淌下来。
  牧人巴让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家。一晃竟然二十年。自己突然就老了。如果不是有图片作为对比,他自己都难以置信,家乡草原的生态变迁,像个神话一样。他最感欣慰的是,草原本土的生态智慧,也在唤醒更多牧民对草原的热爱,唤醒更多年轻人重新看见家乡,爱上草原。
  1037年,阿底峡尊者被迎请入藏弘法。传说尊者在青藏高原四处游历的过程中,遇见了清澈透明的溪水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谷流下来,那些小溪清澈美丽,让他非常震撼。每攀过一座山,都会遇到同样美丽的场景。因此,尊者认为在藏地给佛供清净无染之水,就能功德无量。巴让认为,这从某一方面也反映了藏文化中对水的认知。
  世间万物都需洁净的水源。
  若尔盖牧民的生态智慧,包含了源自内心深处,带有真实勇气的悲心和爱。不单是启发人类如何尊重自然,也在启发这个世界如何战胜虚伪。洁净的水源,对水的认知、呵护、虔敬心。对万物的尊重,这些都是世界非常需要的。
  2024年,巴让和衣扎请当地两位僧人绘制了一幅“坛城沙画”,用了一个月时间。“坛城”的概念来自藏传佛教,用矿物制成的细沙堆砌而成。但是他们绘制的是一幅“自然坛城(河流坛城)”,结合牧区千年的文化信仰,阐释自然循环如何进行,世界万物怎样在天地间共存。这是巴让关注“水”十多年的智慧提炼。这幅坛城沙画就陈列在扎琼仓的展厅里面。
  他领悟到一种信心。“我想有可能几十年后又会出现另外的生态问题,而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能又会有新的方法,这些方法可能又会带来新的改变。但是我想说的是只要我们一直在努力,不管是什么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
  关于水的来源,青藏高原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传说佛祖手上的一片菩提树叶化身人形来下凡,看到人世间众生饥肠辘辘,口渴难耐,心中升起对苍生的悲悯,流下眼泪。眼泪滴滴落下,慢慢汇聚成青藏高原上的大江大河——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和澜沧江等——流向世界各地,拯救了地球上千千万万的生灵,也因此,青藏高原也被称为“水之塔”。
  巴让制作了一张图片,上面是象征水之源的菩提叶,下面是流经家乡若尔盖草原的黄河,慢步行走在河岸上的老人是他母亲。他觉得这是一种非常生动具象的连接。
  巴让相信,全世界各个国家、各种民族的人群根据自己的智慧、知识以及经验,都认识到生态、生物以及环境保护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正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所述“风依虚空水依彼,大地依彼生依地”。
  衣扎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个视频:
  金色的大草原,牧人骑在马上。信马漫步,脚边跟随着一只母羊和她的小羊羔。远处有成群的牦牛和低头吃草的马。还有连绵的雪山。
  当我瞬间融入到这个场景中,被一种远古的和谐与优雅击中。心里冒出了一句赞叹:当牧人回家,全世界都有家了。
  这是不一般的水!
  (本文图片由扎琼衣扎拍摄并提供,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黄河上游若尔盖湿地水源及草场资源的社区保护》,2022年04月13日扎琼巴让接受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邀请所做的藏语分享,中文译者:羊进拉毛,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二十年,关于一位牧民如何“回家”的故事》,2024年9月15日扎琼巴让在平行宇宙社会创新节的现场分享。
  [3]《大地庞大,但每个人的家就这么小》,2024年6月5日扎琼衣扎在南京《一席》演讲中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