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4版
老腔:在黄河岸边唱响
杜尚儒
    四知村的杨震廉政教育基地

  “这几年,明显的变化就是河水不臭了,河里有鱼了。再一个,就是岸上的树木多了,环境好了,到我们这里来旅游的人比过去也多了。”2024年11月3日,在陕西省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52岁的屈功亮对记者说。

  屈功亮是四知村党支部副书记,土生土长的四知村人。他介绍说,四知村位于北洛河、渭河、黄河交汇处,“村子往西不到两公里就是洛河(入渭)口,往东大约三公里是渭河(入黄)口,我们四知村这一带就是潼关有名的三河口。”
  据了解,四知村是东汉名臣杨震的故里,也是当地比较大的移民村,近年来该村通过发展旅游业和新型农村产业,使昔日水患频发、产业落后的四知村改变了模样。同时,该村还积极挖掘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濒于失传的“黄河老腔”得到传承和发展,并唱响全国,乃至国外。
  历史悠久四知村
  关于四知村的历史由来,渭南师范学院退休教师、68岁的冯巍颇有研究。冯巍告诉记者,现在的四知村是由原来的四知、金盆、公庄、小泉、桃林寨五个村合并而成的一个行政村。原来的五个村庄中,四知村是最古老的。四知村距潼关古城(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门遗址仅数公里,是潼关险隘的重要组成部分。史书上曾称之为河曲、渭汭、潼亭、渭口、关门、关口、关西、吊桥、四知等,唐代曾在此地设潼津县。
  金盆村的历史也比较悠久,唐以前,为守卫桃林塞、渭津关的战略要地。公庄村属于老村新址,是明清以来因黄河、渭水泛滥,河岸倒塌,被迫南迁的原公庄村人聚居形成的村庄。冯巍说,这样的自然村庄在渭河沿岸很多,迁移后依然保留原居住地的村庄名。小泉村和桃林寨村完全是新建的移民村。所谓移民村,是指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迁移到外地、后来又返回库区的本地村民组建的新村庄。小泉村1962年建村。桃林寨更晚,1987年建村。桃林寨虽然建村较晚,但“桃林”“桃林塞”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以至商代。再与《山海经》中的神话“夸父逐日”联系起来,为桃林寨增添了不少美好的传说,人们有理由相信,今日桃林遍地、硕果累累的桃林寨正是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之处。
  四知村村名因东汉名臣、“四知先生”杨震的墓地在该村而得名。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杨震赴任东莱(今山东省莱州市)太守途中,路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原是杨震的学生,杨震曾以朝廷“察举”制,举荐茂才王密。王密深夜来访,怀揣黄金,欲奉送杨震,报答举荐之恩。杨震拒收。王密不解,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怒斥:“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而退。后人尊称杨震为“四知太守”“四知先生”“杨四知”等。如今,位于四知村东的杨震廉政博物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据冯巍介绍,民国时期,潼关县曾在此地设四知乡。解放后,成立初级社、高级社时撤了四知乡,将这个地方划归高桥公社。那时,四知村叫吊桥村,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