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7版
老腔:在黄河岸边唱响
    黄河老腔已成为潼关的名片

来的,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十余年前,黄河老腔出现了传承断档的趋势。2009年,公庄村的几位老人找到时任公庄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孝宽,对他说:“你可不能让老腔艺术在你的手里失传了。”当时的状况是,公庄村有名的老一辈老腔艺人侯德娃离世后,他的几位徒弟也各奔东西,公庄村乃至整个潼关县已经没有能演出老腔的班社了。陈孝宽也是一位老腔戏迷,深感责任重大,他积极联络侯德娃的几位徒弟和散落在民间的老腔艺人,自己出资联系场地,购置乐具乐器,开展培训,恢复排练,当年就成立了潼关黄河老腔艺术团,陈孝宽为第一任团长。
  陈孝宽清楚地记得,在潼关剧院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文艺汇演中的演出,是黄河老腔艺术团成立后的首场公开演出。黄河老腔艺术团的演出结束后,剧院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演出获得成功,这意味着古老的黄河老腔艺术重获新生,“黄河老腔”的美名从此不胫而走。2012年,黄河老腔艺术团走出国门,应邀赴新加坡演出。2015年,黄河老腔艺术团应邀赴韩国参加文化交流,并获一等奖。2018年,黄河老腔艺术团赴香港参加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果献礼文艺汇演,荣获团体一等奖。同年11月,黄河老腔艺术团参加了央视黄金100秒节目,挑战成功。
  陈孝宽介绍说,老腔的发源地就在潼关,华阴老腔与黄河老腔原本就是一家人,从乐器、唱腔,到人员配置、演出形式等都没有什么区别,公庄村与华阴的双泉村(华阴老腔传承人张家兄弟家乡)原来也是连在一起的,中间的小泉村是个移民村,过去没有这个村。两边的老一辈艺人经常交流,搭班唱戏,前些年人们只知道华阴老腔,并不知道潼关的黄河老腔。现在,黄河老腔已经成为潼关县的又一张名片。不过,与华阴老腔略有不同的是,黄河老腔不光能唱传统曲目,还能结合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创作出新的剧目。据了解,近年来,陈孝宽组织人员先后创作了《将令一声震山川》《黄河谣》《古潼新貌》《扶贫干部到咱村》《咱们都是陕西人》《潼关美食·两饼两汤》《清官杨震》《宰相还牛》等新剧目,有的在当地已脍炙人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陈孝宽告诉记者,2023年,黄河老腔艺术团共演出105场,四次上过央视节目。截至2024年11月4日,已演出99场。最近他们又接到邀请,11月19日将赴包头市演出。陈孝宽还介绍,黄河老腔艺术团目前有固定演出人员20名,最年长者仅40岁。2014年,在成人团基础上,黄河老腔艺术团面向幼儿园的小朋友,成立了“幼儿传承团”。黄河老腔艺术团还在小学成立了“非遗传承团”,结合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传承老腔艺术。
  陈孝宽向记者披露,黄河老腔艺术团得到了国企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的冠名赞助,黄河老腔艺术团因此每年可得到40万元的资助。据悉,赞助企业不仅为黄河老腔艺术团购买了专业的音响设备,还为他们提供了三辆交通用车。条件是黄河老腔艺术团对外宣传中必须以冠名形式出现,即全称为“西北综勘黄河老腔艺术团”。陈孝宽说,这对保障黄河老腔艺术团队伍稳定和正常演出都很重要。现在,黄河老腔艺术团的所有人每个月有1000元基本工资,此举解决了近30名演职人员的就业,每位演职人员每年通过演出可实现创收4万余元。据介绍,黄河老腔艺术团的管理很规范,没有特殊情况,每周四集体参加排练,周二、周三为非遗进校园时间。
  冯巍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小时候就是在老腔这圈圈里泡大的,他们村上就有一个老腔班子,当然没有公庄村侯德娃的班子有名。那时潼关当地,包括华阴在内的几个老腔班子,冯巍都知道。冯巍认为,根据他看到的史料,老腔艺术是从唐代开始,由漕运文化发展而来的。公庄村成立黄河老腔艺术团时,冯巍也参与了,他提出四知村这个地方应该是老腔之根。在潼关博物馆,记者看到的关于潼关黄河老腔的介绍是这样的:潼关黄河老腔相传发源于秦,兴盛于清,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以黄河船夫的生活片段为背景刻画,他们休闲时敲着船帮、木凳,用简单的乐器,以充满黄河文化的乡土气息唱腔进行集体演唱,苍劲、悲壮、磅礴豪迈。后来人们将黄河老腔用于乡村的喜庆社火和婚丧嫁娶,使其广泛传播。
  据记者了解,潼关黄河老腔2017年已成功申报市级非遗项目,今年正积极申报省级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