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在黄河岸边唱响
四知村的瓜蒌基地
元。四知村于2022年在该村吊桥剧院、金盆坡口申请建成两处果蔬冷库,储存量达200吨,为实现产业振兴、延长产业链、满足果品反季上市提供了保证。同时,为提高当地软籽石榴产量和质量,四知村还建设了软籽石榴大棚10余亩。
屈功亮接受采访时说,前两年他主要种植红参,现在改种瓜蒌。全村共种植了300亩瓜蒌,屈功亮以土地流转、承包经营的方式,带头种植瓜蒌120亩。农忙时节,村里的低保户王凤义、张永星、杨宝奇,以及村里的一些留守老人,也会到屈功亮的瓜蒌种植基地务工,同时也增加一份收入。记者问,种植瓜蒌收益如何?屈功亮未正面回答,只是说“还可以”,但承认,比种庄稼要好得多。
2020年,四知村在杨震廉政教育基地的基础上,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提出“传四知家风、游桃花源、漫谈桃文化”目标,充分利用四知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采取“政府+科研院校+农业企业+村集体+移民户”投资模式,整合县水保移民中心等多部门资金1800余万元,计划高标准地将桃林寨村打造成原生态、桃花源式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在独特的地域文化中融入夸父文化、桃林文化与兵寨文化,逐步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潼关路径”。2023年“五一”假期,四知村的乡村旅游突然火爆,山西、河南以及省内西安、渭南等地游客纷纷前来游玩,短短数天时间,四知村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有数据表明,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期间,仅10月1日和10月2日两天,到四知村及潼关古城的游客就达到了6.6万人次。
屈功亮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四知村的耕地靠近三河口,多半是盐碱地,产量不高,还时常担心被淹,大家都想着投亲靠友彻底迁出去,或者想办法外出打工。“到我们这里旅游不用买门票,但大多是拖家带口来的,来了就要消费,就要吃潼关肉夹馍,喝鲶鱼汤,走的时候再买些瓜蒌籽、软籽石榴、绿豆、红豆等土特产,这都是看不见的收入。”屈功亮这样说。据屈功亮介绍,实际上,从春节过后,到四知村桃林寨的游客基本就没有断过。
现在的四知村,不仅产业兴,环境也变好了。在渭河南岸的堤顶路上,屈功亮对记者说:“这几年,明显的变化就是河水不臭了,河里有鱼了。过去,隔几里远都能闻到河水的臭味,河里根本没有鱼。”在渭河边,看到一条小船驶过,屈功亮说:“你看,那小船就是打鱼人的船。过去没有鱼,哪里还有打鱼的人?”
沿堤顶路往东,经过一片茂密的树林。屈功亮介绍说:“再一个,就是岸上的树木多了,环境好了,到我们这里来旅游的人比过去也多了。你别小看,就这片小树林,夏天的时候,人们都到这里逮知了(蝉蛹),一个知了一块钱,一晚上的收入就可以上万元。“
资料显示,四知村耕地面积20320亩,有效灌溉面积16540亩。2022年人均收入13321元,2023人均收入14873元,2024年预计人均纯收入15800元。全村劳动力人数4137人,在外务工人数2133人。2018年,四知村荣获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称号。2019年,四知村获得市级文明村称号。2020年,四知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慈善工作先进村”。2021年,四知村荣获国家级“民主法制示范村”称号。
黄河再起老腔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度濒临失传的黄河老腔正是在四知村再次唱响的。
黄河老腔艺术团团长、四知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孝宽对本刊记者介绍说,黄河老腔是由黄河船工号子演变而
元。四知村于2022年在该村吊桥剧院、金盆坡口申请建成两处果蔬冷库,储存量达200吨,为实现产业振兴、延长产业链、满足果品反季上市提供了保证。同时,为提高当地软籽石榴产量和质量,四知村还建设了软籽石榴大棚10余亩。
屈功亮接受采访时说,前两年他主要种植红参,现在改种瓜蒌。全村共种植了300亩瓜蒌,屈功亮以土地流转、承包经营的方式,带头种植瓜蒌120亩。农忙时节,村里的低保户王凤义、张永星、杨宝奇,以及村里的一些留守老人,也会到屈功亮的瓜蒌种植基地务工,同时也增加一份收入。记者问,种植瓜蒌收益如何?屈功亮未正面回答,只是说“还可以”,但承认,比种庄稼要好得多。
2020年,四知村在杨震廉政教育基地的基础上,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提出“传四知家风、游桃花源、漫谈桃文化”目标,充分利用四知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采取“政府+科研院校+农业企业+村集体+移民户”投资模式,整合县水保移民中心等多部门资金1800余万元,计划高标准地将桃林寨村打造成原生态、桃花源式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在独特的地域文化中融入夸父文化、桃林文化与兵寨文化,逐步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潼关路径”。2023年“五一”假期,四知村的乡村旅游突然火爆,山西、河南以及省内西安、渭南等地游客纷纷前来游玩,短短数天时间,四知村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有数据表明,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期间,仅10月1日和10月2日两天,到四知村及潼关古城的游客就达到了6.6万人次。
屈功亮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四知村的耕地靠近三河口,多半是盐碱地,产量不高,还时常担心被淹,大家都想着投亲靠友彻底迁出去,或者想办法外出打工。“到我们这里旅游不用买门票,但大多是拖家带口来的,来了就要消费,就要吃潼关肉夹馍,喝鲶鱼汤,走的时候再买些瓜蒌籽、软籽石榴、绿豆、红豆等土特产,这都是看不见的收入。”屈功亮这样说。据屈功亮介绍,实际上,从春节过后,到四知村桃林寨的游客基本就没有断过。
现在的四知村,不仅产业兴,环境也变好了。在渭河南岸的堤顶路上,屈功亮对记者说:“这几年,明显的变化就是河水不臭了,河里有鱼了。过去,隔几里远都能闻到河水的臭味,河里根本没有鱼。”在渭河边,看到一条小船驶过,屈功亮说:“你看,那小船就是打鱼人的船。过去没有鱼,哪里还有打鱼的人?”
沿堤顶路往东,经过一片茂密的树林。屈功亮介绍说:“再一个,就是岸上的树木多了,环境好了,到我们这里来旅游的人比过去也多了。你别小看,就这片小树林,夏天的时候,人们都到这里逮知了(蝉蛹),一个知了一块钱,一晚上的收入就可以上万元。“
资料显示,四知村耕地面积20320亩,有效灌溉面积16540亩。2022年人均收入13321元,2023人均收入14873元,2024年预计人均纯收入15800元。全村劳动力人数4137人,在外务工人数2133人。2018年,四知村荣获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称号。2019年,四知村获得市级文明村称号。2020年,四知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慈善工作先进村”。2021年,四知村荣获国家级“民主法制示范村”称号。
黄河再起老腔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度濒临失传的黄河老腔正是在四知村再次唱响的。
黄河老腔艺术团团长、四知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孝宽对本刊记者介绍说,黄河老腔是由黄河船工号子演变而